此时,一向沉默寡言的林彪“审时度势”,于1月29日石破天惊地发了一通言,一口气儿讲了三个多小时,不仅其侃侃而谈的长篇大论令与会的7000人刮目相看,其谈吐间的“精辟”词句,同样令人“耳目一新”,什么“学费说”“干扰说”“八九不离十说”,三说五说之后,就点到了核心:我们的工作搞得好时,是毛主席的思想能够顺利贯彻的时候,如果毛主席的意见受到不尊重或受到很大干扰时,事情就要出毛病。“因此,在困难的时候,我们党更需要团结,更需要跟着毛主席走。”
这个发言,正合毛泽东心意,说林彪这篇讲话“很好、很有分量”。在毛泽东看来,中央政治局众常委中,林彪“力挺”“力捧”的发言,不仅一语中的,而且很有分量。七千人大会,中央政治局各常委都讲了话,毛泽东唯独表扬了林彪的发言。在中央领导人的工作中,林彪在军队的做法,连续受到毛泽东的赞誉。
1965年9月3日,《人民日报》从头版开始,接着第二、第三、第四版,用三个半版面隆重刊登林彪的《人民战争胜利万岁》一文。这种“造势”,在那个年代中央政治局常委中极为罕见。而此时,毛泽东批“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语气日益升温,毛泽东与刘少奇的不和已在中央会议上表面化。
1965年12月、1968年3月,罗瑞卿、杨成武两任总参谋长,在本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突然撤职、查办,失去自由。在罗瑞卿被撤职的同时,贺龙亦被剥夺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权力。一年后,贺龙也被打倒。
有学者指出,林彪“最喜欢神秘化自己来突出自己”,“若干年来,他都喜欢躲藏在幕后,不愿多走出前台。可是,他在应当表现之时却决不会放过”。
上述场合,林彪确实是找准并抓住了机会,没有放过。
林彪的提法与主张,让总参、总政的元帅、大将们难以理解,难以接受
新中国成立之初,林彪基本上是处于“半休眠”状态,连1955年9月毛泽东颁授元帅军衔、命令状这种一生只有一次的隆重时刻,也未出席。而他的“病体”并未严重到“卧床不起、闭门不出”的地步。
1959年8月庐山会议上,林彪高调亮相。然而,自9月主持军委工作以后,林彪并未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以一个赫赫有名、打遍半个中国的军事家所具有的魄力,在军事领域和军队工作中大刀阔斧地施展一番。
主持军委工作后,林彪在军事工作中虽然“作为”不大,但是,在政治工作上倒是“出手不凡”“别出心裁”,投入的精力、开展的力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毛泽东十分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精神层面的作用,提出“政治挂帅,思想领先”,对阶级、阶级斗争、上层建筑、政治领域尤为关注。顺着这个方向,林彪就在上层建筑领域重拳出击,在“突出政治”上大做文章:“走捷径”“背警句”“登语录”“三八作风”“四个第一”“四好连队”“五好战士”等等,纷纷出台。
林彪点子极多,花样百出,不愧头脑灵活,嗅觉灵敏,有常人所不及的“奇思妙想”,有军事家删繁就简、一击致命的特点,其语言的凝练,往往也是一语中的。打军事仗,林彪灵活诡异、成竹在胸,自有别样的风格与样式;打政治仗,同样不落窠臼,不循常规,在适当的时机、关键的场合说出与众不同、别有深意之语。
“林彪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气氛,被当时的许多人认为是一股扑面而来的新风”,“林彪就是这样带着浑身熠熠的光彩,以一种原来鲜为人知的语言,在当时全党沉浸于其中的灰暗环境中独树一帜,成功而迅速地塑造了自己毛泽东思想捍卫者的高大形象”,而“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更成为林彪传遍全国、植根于人心的四句话。他那颇具张力的草书,使人们对“林氏书法”亦是“赞誉有加”。一时间,军队内充溢着浓烈的不正常的政治气氛。罗荣桓、谭政两任总政治部主任都难以接受这种反常的政治氛围,对这种说教式的、空洞的、非理性的政治口号相当抵触。总参谋长罗瑞卿同样亦认为有些提法确实不妥,难以解释亦难以理解。
谭政认为,对毛泽东思想“不能庸俗化”,毛主席著作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单靠“背警句”就能掌握?“三八作风”的提法很不科学、很不准确,要斟酌,还有个“三八”妇女节呢,二者容易混淆。谭政鲜明地提出“理论还是要系统地学”,尤为注重干部战士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并号召全军部队要加强科学文化的学习,全军干部争取在10年内在专业知识方面达到大专教育水平。为此,1959年1月谭政主持制定了《关于在干部中普及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指示》。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