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大人”炼成记:从失踪者到权力核心
发布日期:2014-09-14 12:56:31 来源:博客天下 作者:汤涌 编辑:袁啸天

   1976年,在周恩来逝世后的追悼活动上,邓小平念了一段无懈可击的悼词,在他的描绘当中,周恩来这位马克思主义者非常热爱毛泽东,直到生命的最后还在念着这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的诗词。

  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的出现让美国《时代》周刊也感到疑惑,他们把邓小平的照片放上他们的封面,认为邓小平应该是周恩来的继承人。

  在此前的两年中,邓小平风一般地进入西方国家的视野,从1973年2月从江西的下放地点回到北京,到1975年1月他已经担任了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同时兼有党、政、军职务的他看上去似乎是周恩来的当然接班人。

  邓大人的消失

  毛泽东非常犹豫,一方面他觉得邓小平能管好这个国家,另一方面害怕邓小平会背叛他的革命事业,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了又一次雪藏这个坚韧的小个子,而邓小平也是潜伏隐忍、等待机会。

  但是也正是在之前的两个月中,邓小平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仅仅负担一些外交工作,在1975年底,他被又一次停止了一切职务。

  可以确定的是在周恩来去世之后,毛泽东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在两年前毛泽东曾经安排邓小平和王洪文一起外出视察,以确定他们能否在自己身后一起共事,王是一个外表英俊的年轻干部,毛一度把他看做自己的接班人。但王对政治的认识极其肤浅,在毛泽东问到自己死后将会如何时,王洪文说的是继承遗志继续革命,而邓小平则忧心忡忡地说,军阀割据,爆发内战。毛泽东更满意邓小平直言不讳的回答。

  王洪文和江青、张春桥、姚文元以及毛泽东的侄子毛远新是邓小平最危险的敌人。前四人被毛泽东称为“四人帮”,他们与毛泽东、邓小平和毛泽东选择的代总理华国锋之间,有着微妙和复杂的关系。

  在热播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支持邓小平的青年夏建国在街头高呼“邓大人!你在哪里?”,有艺术创作的成分,但是邓小平确实是群众议论的中心人物。

  “邓大人”这个称呼是在1962年之后逐渐出现的。那一年上映的电影《甲午风云》当中李默然扮演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让观众们印象深刻。

  电影中的邓大人忍受着大清国内政、外交的不给力,炮弹装填药里填满沙子,西方各国和日本蛇鼠一窝(这点是艺术创作),邓大人在绝望中试图撞沉吉野,最终壮烈牺牲。

  几乎很容易在姓氏上从邓大人联想到邓小平,1962年的中国经济正处在大跃进和三年灾荒之后的调整期,而邓小平则作为总书记在这一轮调整中表现得非常活跃。这轮调整的思路和1956年的思路基本一致,那年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作了修改党章的报告,提到了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和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在1957年更是曾经作了《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的报告。

  和邓世昌一样,邓小平是一个爱国者,有决心,意志坚定,邓小平甚至有和李默然一样宽大的方脸盘,他们都是身体粗壮的男人,虽然邓小平要矮许多。

  但是邓小平在柔的一面要远远胜过当年的邓大人,他知道如何在关键时刻顺应形势,首先保全自己,而后再图再起。这种特质让他在6年之后的那场浩劫中保全了性命。

  周的推荐、毛的选择

  毛泽东身边最缺的不是口号推广者,而是有行政经验和执行力的人。

  邓小平在1973年2月离开他的下放地点江西,回到北京,此前的一年里,他两次写信给毛泽东要求回来工作。

  之前他被毛泽东认为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刘少奇是一路,邓小平在1966年以来的“文革”漩涡中表现出了自己的智慧,他的检讨书写得滴水不漏,只承认自己跟不上,不学习,没有林彪掌握毛泽东思想掌握得好。

  这篇克制的检讨书和本身比较低的职位让邓小平有了出来工作的可能。和刘少奇相比,邓小平不是毛泽东认可过的接班人,他当时最重要的职位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和今天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相比,这是一个低得多的秘书长式职务,是党主席的办事机构,类似于枢密院或者军机处的设置。

  毛泽东急需一个深谙国务的人,1966年以来经济受到了政治运动的巨大冲击,大批青年被下放到乡村,在1969到1972年间,农村出生的人口急剧增加。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