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思路贯穿了邓小平干部路线的始终,后来他提拔的重要干部,在“文革”时都是吃了亏,坐了冷板凳的人,比如江泽民和胡锦涛,他们的简历里也都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寻找接班人
这一次恢复工作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老人,此后他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寻找接班人工作。
在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当中,邓小平在尚未第三次恢复工作前犯了严重的前列腺炎,这种疾病大多和老年挂钩,事实上邓小平当时已经73岁,毛泽东爱说的那句“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俗话也萦绕在他的耳边。
邓小平在48岁调进中央工作之后就需要佩戴眼镜看文件,同时他的听力一直有问题,尤其是右耳,这可能成为他和毛泽东产生距离的关键。
毛泽东曾经说:“他这个人耳朵聋,听不见,开会坐得离我很远,对我是敬鬼神而远之。”“1959年起,6年来从来不找我。”
中央政策研究室刚刚出版的《邓小平传》称:“毛泽东的话,反映了一段时间以来邓小平与毛泽东之间关系的某种疏远。这种疏远的背后原因之一,是他们对一些重大问题认识上有分歧。”
耳聋可能确实让邓小平和别人的沟通方式产生了问题,他觉得跟人开会是一件效率很低的事,宁愿看文件和作批示,他在过去的若干年中一直用写信的方式跟毛泽东或者汪东兴保持沟通,后来也给华国锋写过两封信表达想要出来工作的愿望。
他的写作和讲话一样没有什么文采,但是每句话都是大白话,这很像他本人的生活方式,他爱洗冷水浴。在从西南调任中央的时候,甚至剃了一个大光头,这让他能省下打理头发的时间,但是很快有人提醒他这会让人想起蒋介石,于是他一度用平头替代,只是步入老年之后,才留起了领导人式的大背头。
和毛泽东的举棋不定不同,他很早就下定决心选择接班人,而且不仅仅是个人的接班人,而是整个一批人的接班人。
邓小平自1979年以来就在许多场合提到了提拔年轻干部的问题,到1981年7月,他更是对各省市自治区委员会书记作了《老干部第一位的任务是选拔中青年干部》的讲话,提出让老干部尽力进入顾问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担任顾问,让年轻干部来到一线。
邓小平选择了胡耀邦和赵紫阳担任党和政府的负责人。他多次提到自己和陈云在50岁左右进入书记处的事,不过一直到1989年6月16日,他才提到了要建设“第三代领导集体”,而且说:“这个集体一建立,我就一直在安排接班的问题,虽然两个接班人都没有站住,但在当时……也只能做出那样的选择……”
也是在当年的11月,他举着麦克风,面对着参加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的所有高级军官,一字一顿地说:“江泽民同志是合格的军委主席,因为他是合格的党的总书记。”
邓大人治军
他对军队下重手治理,但军队却仍然拥护他,除了老帅们的支持,还有一点重要的是他的治理和整顿没有私欲。
邓小平是中国革命者中全力出国见世面的那一类人,他曾经参加了去法国勤工俭学的运动,在那里他入了党,而后转去苏联学习。
那是1927年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和上一代的李大钊、陈独秀这样的理论家式领导人相比,已经和中国国民党决裂的共产党需要的是各种组织暴动和长于军事斗争的人才。
在1927年,周恩来领导了南昌起义,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则遭到严重的挫败,各种起义暴动,最终的目的是建立“根据地”,拥有土地和地盘,红色割据在国民党政府薄弱的农村成长起来。
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在1929年被派遣到广西百色组织兵运和暴动,在暴动中获得了5000支左右的枪支,拉起了一支4000人左右的队伍,建立了第七军,这时干瘦黝黑的毛泽东正带着两千多人的队伍刚刚来到井冈山。一支队伍和一块根据地对党中央来说,是极大的功绩。
邓小平的队伍近乎豪华,最多时可能多达1万人,但和大多数的暴动相似,保有队伍和建立根据地是非常艰苦的。资深职业军官朱德的队伍在南昌起义之后经过战斗和开小差,到达井冈山时也不过是600多人。
邓小平被上海的中央调走,此后的红七军和红八军损失不小,最终到中央苏区去和毛泽东的队伍会合。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