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宗泽亚:明治维新时日本也发生过“文化大革命”
发布日期:2014-11-04 11:24:16 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 编辑:袁啸天

   本文系凤凰网历史频道对话旅日学者宗泽亚文字实录,采访整理:周昂。

  嘉宾简介:宗泽亚,毕业于中山大学,曾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八十年代未移居东京,历经留学、历任化学工程师、电子工程师等职。多年专注日本古代民间风俗文化及近代中日甲午战争史的研究,代表著作有《清日战争》、《明治维新的国度》。

  明治维新的精神影响至今

  凤凰历史:您的前一部作品是《清日战争》,讲述甲午时期的历史,而《明治维新的国度》则把目光拉长,描绘了甲午前后一个更大时间范围内的历史。这是否源于在《清日战争》中,您还有哪些没有说尽的东西?

  宗泽亚:是的,就像你说的这样,《清日战争》它主要描述的是战争图景,这本书出版了以后很多读者也都纷纷提出,他们希望更多的了解清日战争的背景,是什么原因使得大清王朝打败了仗,又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小国战胜了大国。现在有些读者,仍然把这场战争的失败定义在一场军事上的失败,说如果清国再多添几条船,再多增加一些炮弹,有可能就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那是不是这样呢?我觉得《清日战争》中很多话没有说得很清楚,就是因为它毕竟是以军事为中心来描述这场战争的,那么它后边的大背景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向读者再进一步地进行一些交代,所以想把明治维新这个大背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要想研究明治维新,首先要知道“明治维新的国度”是怎么一回事,通过把整体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就自然地会理解这个大背景下,日本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

  凤凰历史:您在这个书里写到了“明治维新”方方面面的举措,您在创作这本书之初最先着眼的是哪一个方面?

  宗泽亚:写这本书的时候,一开始是入手一些文献资料的调查,然后进行文献资料的阅读,当时被一百多年以前“明治维新的国家”的面貌所震撼,甚至连我自己都不相信,这难道就是一百年前的日本吗?但是大量的文献资料证明这就是一百年以前的日本,再进一步的挖掘下去,我想到是什么使得日本国民能够愿意去维新、愿意去改革?是什么样的东西在感召国民?我认为首先是明治维新的改革中枢,确定了国家的根干,这个根干就是天皇。因为,如果没有天皇这个根干的话,明治维新就很难成功。所以,我觉得明治维新之所以可以成功,就是有天皇这样的旗手,并且有福泽谕吉这样的思想家,有伊藤博文这样的执行者、运作者,有这样的核心人物的存在,明治维新才可以成功;可是反观大清国就没有这样的政治构造。

  凤凰历史:您提到在看明治维新资料的时候,被当年历史的一些情形所震撼,能不能举一些例子说一说是什么样的事实给您震撼?

  宗泽亚:首先这些震撼表现在对于国家面貌变化的观感,比如说交通、纺织、轻工业、重工业等等,每一个领域看了他们的那些面貌都非常震撼。当时在上野公园,夜间的景象都是灯光照耀的,哎呀我一看这不就是跟现代一样吗?那些灯光、那些景色,我当时虽然只是看到这个表面现象,可是马上我就想到了,那得要多大的发电能量,才能够形成这样规模的照明?必须有强大的发电能力、工业能力,他才能做到这一点。还有很多的照片,我看了以后也觉得是这样,比如说电车在高架桥上行驶。高架桥在我们现代来说是常见的建筑,但在一百多年前他们就已经在使用了,这是明治维新时期他们派人到欧美国家去学习,将先进技术运用到他们国家建设上去的结果。

  凤凰历史:也就说这种面貌实际上是一种现代化的面貌?

  宗泽亚:对,也就是在一百年前日本人所做的那些事情,和我们现代人所做的事情有很多相似之处,一百年以前明治人的思想已经跨越到了现代这个领域里了。

  凤凰历史:但是反观那个时候的中国好像没有给人这种感觉?

  宗泽亚:对,那个时候中国在进行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最大一个区别,就是大清国是把西方的技术当作什么奇技淫巧,没有感觉到国家要灭亡那种紧迫感,只是把西洋的东西拿来玩一玩、用一用;但是明治维新的国家他们是感觉到国家存亡的危机感,所以他们要到西方国家认真学习他们的经验,包括国家的政治体制都搬到日本来实现,最后他们是以德国的政体来改变日本的政治,他们有一种为救国家危难的那种心情,迫切感,和大清国是不一样的。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