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泽亚:在没有国际准则的世界,肯定就会出现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战争、瓜分、版图重组这样的事情,二战之后,世界进入一个有规则、有序的这样一个国际社会,这种情况就得到了改善,国际上有法了,大家遵守这个法,国土就固定了,纠纷就小了。所以我觉得像日本这样的国家他要崛起,在当时肯定是要发生战争的。
凤凰历史:不过日本并没有通过明治维新运动实现“和平崛起”,还是发动了对外侵略,是否意味着这场运动本身也存在一定问题?
宗泽亚:这种推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当一个国家矛盾重重,或者是实现了经济强盛,都会导致它在军事上有所作为,比如日本发动“清日战争”,其实背后有两个矛盾存在:一个是国内矛盾,当时明治维新前期的老百姓生活苦,那么就是需要一场战争来缓解国内的矛盾,第二,发起这场战争也是为了朝鲜问题,他们不愿意看在日本的家门口有大国的势力,日本想把清国的势力和俄国的势力从朝鲜赶出去。这种情形其实在现在的国际社会也经常表现出来,很多国家为了缓解国内矛盾,到外面去打一个战争,那么就会转移矛盾,也会促进很多产业的发展。
至于说明治维新是不是就一定意味着发生战争?我觉得没有这场战争的话,最起码明治维新的成功可能会推迟,因为这场战争的胜利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2亿两白银那就是三年的国民总产值,再加上又得到了台湾,原来还有辽东半岛,这样巨大的利益。
明治维新时也发生过“文化大革命”
凤凰历史:我们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遗忘了我们很多的传统,日本人为什么能保留那么好,而且与现代结合的很好?
宗泽亚:毕竟一个民族,他对自己的文化要有爱到骨髓里的那种情感,日本明治维新的时候发生了两种激进的论调。第一个,就是你刚才讲的,有政治家提出要西洋人改良日本人的品种,他们认为西洋的品种更为优秀,但是这个提议一出来,遭到全社会的反对,他们认为我们大和民族的品种是优良的,后来这个呼声很快就被淹没了。第二就是文字改革的问题,一些比较激进的维新志士,提出来要把汉字改成英文字,但是在国会也进行了很大的争论,有的人就比较英文和汉字的不同之处,举了一个例子,说是汉字这个部首,比如说写一个鱼,凡是带鱼这个部首的,肯定跟鱼有关,在英语里就不行。英国人曾经也想改造英语,也给英语找偏旁,但是失败了。所以他就讲,汉字还是国粹,我们要给它保留下来。
我们都看过《菊与刀》这本书,这是美国人研究日本人的内在品格的杰出著作,这里就讲到了一个“建前”和“本音”的概念,什么意思呢?“建前”就是国家提出大方针,我们大家就要这么做,可是跟着做的人还有他的“本音”——他心里其实不那样想,所以说日本的性格是一种非常矛盾的性格,既要跟着大家走,内心还有他自己的立场、观点。其实我们中国人也是一样,但是日本人在表达“本音”的时候更有耐心。
凤凰历史:您认为是不是因为对外战争的胜利,让他们加强了对民族自信心,从而也加强了他们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信心?
宗泽亚:那当然是了,我曾经和许多人讨论过这个议题,我认为,清日战争确立了国民对明治维新改革的信心,日俄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大和民族的自信心,北清战争——我们说的北清战争就是八国联军侵华,这场战争实现了日本的大国梦。
这一次日本人是真正和西方列强并肩了,这种观念的转变一直延伸到现在,非常根深蒂固,即便日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败战投降,可现在日本人的内心仍然有对中国人轻视的内心,只是他们嘴上不说而已。
凤凰历史:反过来说,您认为是否就是因为连续的对外战争失败,连续的屈辱,造成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那种不自信?
宗泽亚:对。你说令中国人感到自信的文化是什么?我到现在感到令我自信的就是“四大发明”,除了这个四大发明再令我们感到自信的还有些什么呢?我自己还真说不上来,就是说,让整个民族感到自信、感到自豪的东西,这个东西到了近代更不明确了;但是日本他明治维新以来,包括明治维新以前他们对传统的破坏不是很严重,一直传承下来。只是有一次破坏了,可以说是日本的一次“文化大革命”,叫做“废佛毁释”,就是在明治维新的时候由于他们要确立“神道”这个国家根干,把佛(释迦牟尼)给一棒子打死了。所以现在日本留下来的佛教历史文物非常少,一旦挖掘出来立即就定为国家一级文化保护材料。“废佛毁释”以后就真正确立了“神道”,神道和天皇这个神就给弄到一起了。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