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宗泽亚:明治维新时日本也发生过“文化大革命”
发布日期:2014-11-04 11:24:16 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 编辑:袁啸天

  凤凰历史:您在这个书里面提到,明治时代这种维新的精神在今天的日本社会仍然有特别大的影响力,能不能举例来说一说,这种影响力表现在哪儿?

  宗泽亚:这些影响力,我感觉到就是在日本战后的几十年,日本不断地进行维新,就包括现在维新这种词语不断的反复出现,甚至日本出现了一个新的党派,就叫维新党,维新按照我们中国的概念来讲就是改革,日本的改革改在什么地方,它是以百姓、以国民为中心的改革,国家要为国民更好的服务,让国民在政治上、在经济上、文化上都能够达到最大的满足,我们在日本的时候可以经常看到这种情况,大家说话都很自由,政府让大家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是维新的一个最重要的体现,这是明治维新时代打下的一个良好基础。

  凤凰历史:您认为明治维新给今天的日本人这种变革的精神打下了一个基础?

  宗泽亚:对,从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使日本承载着维新的精神走到了今天,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衍生出一些怪胎,像军国主义这样一些东西,这也说明在一个国家的文明进化当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不好的问题。

  日本人的国家危机感催生了改革

  凤凰历史:对比明治维新的时候,中国的洋务运动它当时阻力是很大的,您认为为什么日本人他近代会自然而然的走上维新这样一条道路,而不是保守或者倒退?

  宗泽亚:日本在幕末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呈现出了要开国、要进行维新的迹象了,当时伊藤博文等很多的维新之士他们坚决主张,要用一个统一国家来进行全面的维新。明治维新它之所以能够举步这么大,取得成果这么显著,第一是树立起天皇的根干,第二把那些所有的藩阀都统一到这个根干下面,并且逐步的削藩,改革派、维新派在天皇的根干下来运行他们的政治理想,也就比较容易实现了;当然了,在明治维新前期的时候,由于改革会触及到各行各业甚至老百姓的利益,当时国家确实出现了非常困难的局面,实际上那时候教育水平也有所降低,老百姓生活也比较困苦,这都是当时改革刚刚开始的时候出现了一些负面的效应,但是随着清日战争的出现,日本得到了巨大的赔款,日本国民对维新国家开始有了很大的信心,清日战争对于日本的重要意义也在这里。

  凤凰历史:刚才您提到日本这种革新的思想比较浓厚,但是我们反观同时期的中国可能好像给人的印象是保守的这种势力很强大,比如说像魏源写的《海国图志》,在中国没有什么人阅读,但是到了日本就特别的风行,您认为造成这种社会现象它的根源是什么?

  宗泽亚:在幕末的时候有一批改革的代表人物,这些人物比较早的受到了中国的魏源写的这本书的影响,另外当时还有一个窗口就是荷兰,通过西方这条渠道他们也逐渐的也了解到一些外国的情形,像福泽谕吉这样的人他翻译了不少西学书籍。那么日本真正起步在哪里呢?在于它两次跨出国门的行动。

  第一次跨出国门是1860年。当时美国和幕府签订了《日美和亲条约》,日美关系很好,1860年美国邀请日本派人到美国去访问,这是日本第一次派大型代表团走出国门去看外国的世界。这次访问对日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真正看到外国那些先进的文化和他们的经济,所以我刚才讲了幕府他们到了末期的时候也非常希望改革,吸收外国的文明;后来时隔11年——幕府已经被推翻,明治维新的国家进行到第三年的时候,日本派了一个更大型的代表团,这就是“遣欧使”。这个大型代表团一个正使,四个副使,其中包括了伊藤博文这样的巨头,形容起来就是半个政府都派出去了,进行了两年时间的考察学习,他们遍访了12个国家,派出了留学生,其中包括女子留学生到那些国家去学习,他们这次的学习属于己方的政治家学习对方的政治家,这样的学习比起普通老百姓水平的学习还是不一样的,他们是把人家根干的东西学到了手,然后再嫁接到日本的国情上面去,所以说这次的“遣欧使”为日本明治维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坚定了日本人“脱亚入欧”的决心。

  凤凰历史:日本人之所以有好学的精神,是源于他们的一种文化传统吗,或者是什么其他的原因?

  宗泽亚:其实日本在近代的文化传统一开始他是比较保守的,就是连造大船都不允许,有禁止造大船令;那么日本开始向西方学习,是一种国家意识,是一个国家确定的这样一个既定的方针,要开国,要向欧美学习。大清国也有几个人去学,但是他们都是局限于在个人的层次的水平上,不属于国家行为。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