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大救市 你知道几个?
发布日期:2015-07-04 22:35:07 来源:大公网 作者: 编辑:胡擎银

  深圳设证券市场调节基金

  1991年8月26日,深交所副总经理禹国刚将《关于“调节基金”入市的建议》上报深圳市政府。张鸿义当即在建议书上批示:“调节基金可在近20天内根据市况适当介入稳定市场。根据确定原则,请金明同志(深圳股市调节基金负责人)具体运作。要做好、做细,力争达到政策目标。”

  救市效果:

  1992年5月21日,上海股市交易价格限制全部取消,股市交易价格开始尝试由市场引导。仅仅3天,股票价格就一飞冲天,暴涨570%,其中,5只新股市价面值竟狂升2500%至3000%,当日上证指数首度跨越千点。

  第二次——国企“解困”+大幅降息

  救市政策出台背景:

  1995年到1996年初,大盘再度陷入低迷。经过连续的下跌,1996年1月终于开始走稳,最低点已经探明512点,此时市场缺的就是钱。管理层希望能够利用股市来实现国企解困的目标。国务院证券委下发文件要求大规模开展股份制改造,发展证券市场,希望通过募集资金来改造国企。

  救市政策:

  国企解困——大力发展证券市场

  国务院证券委下发文件要求大规模开展股份制改造,发展证券市场,希望通过募集资金来改造国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发展提出目标: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和股票融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证券市场。

  央行两次大幅降息

  从1996年起,央行实行稳健带扩张型的货币政策,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大量资金从储蓄中分流,给A股市场带来大量资金。1996年5月1日,央行降息,存款利率平均降低0.98个百分点。8月22日,央行再次降息,存款利率平均降低1.5个百分点。

  救市效果:

  1996年的大牛市改变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全貌,投资者从以投机为主的跟庄炒作开始向以投资为主的价值投资转变,崇尚绩优开始成为主流投资理念。火爆行情非同寻常,管理层连发12道金牌亦未能阻止股指上扬,这波行情次年5月12日才见顶,时间跨度达315个交易日,其间上证指数从最低512点涨到1510点。

  第三次——“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救市政策出台背景:

  1998年全年,A股市场筹资额比1997年减少了484亿元。1999年春节前持续阴跌使得投资者信心不足,节后探底1084点。

  救市政策:

  降低B股印花税

  国务院批准包括改革股票发行体制、保险资金入市、逐步解决证券公司合法融资渠道、允许部分具备条件的证券公司发行融资债券、扩大证券投资基金试点规模、搞活B股市场、允许部分B股H股公司进行回购股票的试点等政策建议的文件。

  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

  6月15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坚定信心,规范发展》重复股市是恢复性上涨,要求各方面要坚定信心,发展股市,珍惜股市的大好局面。

  允许三类企业入市

  1999年9月8日,首次明确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上市公司等三类企业,除可参与配售股票外,还可参与投资二级市场的股票。

  降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1999年6月10日,降息。同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

  救市效果:

  这次的牛市俗称“5·19”行情,多数的投资者都记忆犹新,网络概念股的强劲喷发将上证指数推高到2000点以上,并创出2245点的历史最高点。

  第四次——停止减持国有股

  救市政策出台背景:

  2001年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实施,股市开始暴跌。一直跌到了2002年1月29日,股指跌回1339点。随后市场虽然也有管理层表现稳定市场的信心,大幅降息,恢复新股配售等消息,但对股市影响不大。

  救市政策:

  央行降息

  2月25日,降息。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由2.25%下调为1.98%。这是1996年来的连续第八次降息。

  停止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

  2001年10月22日晚9时 中央电视台报道,国有股减持办法暂停,证监会宣布首发增发停止国有股出售。

  2002年6月23日,国务院决定,除企业海外发行上市外,对国内上市公司停止执行关于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规定,并不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