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大救市 你知道几个?
发布日期:2015-07-04 22:35:07 来源:大公网 作者: 编辑:胡擎银

  随着美国国内经济的复苏,美联储也开始加息抑制通胀,这导致热钱纷纷回流美国。原先受益于热钱流入的东南亚各国由于实行的是和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为维持固定汇率,在热钱外逃时必须买入本币。外汇储备薄弱的东南亚国家难以支撑大规模的热钱外流,这又进一步加强了币值贬值的预期,国际投机者们趁机大肆做空这些国家的货币。继泰国在1997月7月率先放弃固定汇率制后,菲律宾、印尼和马来西亚也相继放弃,台湾当局也主动开始缓慢贬值。香港成为索罗斯等国际炒家的下一个目标。

  10月,国际炒家开始围攻香港,纷纷做空港股和港币。虽然香港外汇储备充足,足以维持币值稳定,但金管局的市场操作及相应的加息却直接导致了港股的大跌,做空者依旧获利。10月22日至28日,恒生指数下跌3343点,累计跌幅达27%,其中10月23日单日下跌10.4%。1998年1月,恒生指数已跌破8000点,仍遭受量子基金、老虎基金等国际游资的继续打压,到8月13日指数最低跌至6660点。

  政府救市

  香港政府为维护港元,打破炒家套利计划,转变以往“积极不干预”的经济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做出应对:

  1、香港政府和金管局直接进入股市。在意识到单纯抛售美元不足以狙击投机者后,香港金管局和时任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在1998年8月主动向投机者宣战,动用约1200亿港币外汇基金购买恒生指数成分股和股指期货。金管局从8月14日入市坐庄起,逐步将恒指推升至8000点水平。金管局在大力买入8月期指的同时卖出9月期指,拉开两者的价值差距,使得金融炒家炒作的成本上升。部分蓝筹和红筹公司也在政府的号召下回购本公司的股票,成功阻击了国际游资的做空行为;

  2、香港金管局直接进入汇市,稳定汇率和利率。香港政府用外汇基金买入港元,同时把买到的港元存到香港银行,使得机构投资者从银行借走的港元够得到补充,使港元的供求平稳,汇率和利率可以保持稳定;

  3、限制恶意卖空行为。8月31日到9月7日,香港政府、金融管理局分别颁布了限制卖空和外汇、证券交易和结算的新规定,使炒家的投机大受限制。香港政府限制放空港元,将股票和期货的交割期限由14天大大减少为2天,裸卖空受到极大的限制。为了降低期指的杠杆作用,香港政府将每张期货的面值由5万港元/万点提升到12万港元,香港政府还将持仓申报的限额从500单位降为250单位,加设空头未平仓合约的申报机制,使得金融炒家暴露身份。

  整个救市行动中,香港政府消耗近13%的外汇基金,动用超过150亿美元的资金,远超1993年英国政府在“英镑保卫战”中约77亿美元的投入。

  市场反应

  香港政府坚决主动做多的策略,使得国际炒家铩羽而归,恒生指数逐渐企稳回升,到1999年7月重上14000点。香港政府的直接入市干预一度引发对香港全球金融中心地位的质疑,但事后来看港政府此举成功维护了香港金融市场的稳定,非常时期的大规模救市更是在十年之后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成为各国政府普遍的选择。

  【台湾:1990年股灾】

  背景分析

  在经历了20世纪50-70年代的经济腾飞后,台湾的出口发展迅速,贸易顺差在80年代持续扩大,从1981年的14亿美元激增到1985年的106亿美元。最初台湾当局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但巨额的贸易顺差和美国在汇率问题上的不断施压使得新台币升值的预期强烈。台湾当局随后采取缓慢升值的策略,这又进一步强化了升值的预期,从而导致热钱大量涌入台湾,本岛居民在缺乏其他投资渠道的情形下也纷纷投资股市和房市,股市大涨。时任国民党当局基于政治目的为股市背书进一步激发投资者的盲目热情。1990年2月10,台湾加权指数达到历史最高点12495点,相比1987年底的阶段性低点已上涨351%,五年累计涨幅更是高达十多倍。

  1988年9月24日,台湾当局财政部宣布恢复征收股票利得所得税,股市随即暴跌,到1989年1月,累计跌幅已达45%。台湾当局为了稳定市场,放弃征收股票投资利得税的政策措施,并借由证券交易所推动财团法人、上市公司和银行团进场护盘股市,股市再次开始反弹冲高,更于1990年2月创造历史新高。但疯狂的过后必定是泡沫的破灭,在随后短短的7个月时间里,台湾股市暴跌10000余点。此外,见顶于1987年下半年的贸易余额、外汇储备增量和1989年上半年的台币汇率等指标,反映出台湾外向型经济源动力、货币流动性的下降,这也是构成股灾形成和台湾经济被迫转型的重要原因。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