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根:教育中“人”怎样被遮蔽?
发布日期:2015-07-03 13:37:59 来源:共识网 作者:李培根 编辑:陈峥

  在学习当中,希望大家能有这个意识,如何把自己的学习变成自由自觉的活动。日后工作了,也是一样。如果能够悟到这一点,你的境界不一样了,自身的内涵不一样了,也就一定能够自由发展。

  2.独立精神

  第二个被遮蔽的是什么呢?是独立精神。陈寅恪曾说:“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是《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的一句话。美国前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曾说:“依赖他人一定会带来低三下四的恭顺,和唯利是图的小人行为,并会扼杀美德的萌芽,为野心的塑造准备适用的工具。”这句话表达的是因缺乏独立精神而导致的人格缺失。我再比较一下福泽渝吉与张之洞。他们是同时代的人,张之洞是清朝大官,福泽渝吉没有做过官。印在一万日元钞票上的头像就是福泽的,可见他在日本的影响之大。很有意思的是,他和张之洞都有一本书叫《劝学篇》。福泽渝吉有句很有名的话:“人人独立,国家就能独立”。他首先强调的是人的独立,而且是个人的独立。个人的独立在国家独立的前面。福泽渝吉抨击了“国恩”之说,他说: “固然人民能够安居乐业是仰仗政府的法律保护,但是制定法律、保护人民本来是政府应尽的职责,不能叫恩惠。” (福泽谕吉《劝学篇•论人与人平等》,商务印书馆,1989)

  而张之洞讲“人人与国为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呼吁与朝廷“同心”、“教忠”、“明纲”。可见,张之洞那里没有独立的影子。而福泽之所以强调独立,可能在于他认识到“文明的真谛在于使天赋的身心、才能得以发挥尽致”。历史证明,福泽比张之洞要高明。老百姓都能立起来,国家也就自然立起来了,而不是反过来,先有国家的立起,而后有个人的立起。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国梦,首先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而不是反过来,每个人的梦都要隐含在宏大的国家梦想之中。

  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是,独立人格。作为一个人,你可以不优秀,但是不能没有独立人格。缺乏独立人格的现象在我们国家曾经有很多,现在还有,在“文化大革命”时更多。当然我们不能怪个人,更多的时候是社会造成的。缺乏独立人格,心灵被役使,可能是权力的作用,也可能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意识形态有它的威力,它能使很多人害怕。还有一种是心甘情愿地被役使。但你说心甘情愿地被役使,那就不叫被役使,而难道不是心灵自由了吗?不是的,尽管是心甘情愿的,但那是极端的受控状态下心甘情愿,那还是不自由的。还有一种情况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斯德哥尔摩发生的一起劫持人质事件,几个银行职员被一帮匪徒绑架了,后来绑匪被抓起来了,奇怪的是被绑架的人后来同情这些绑匪。而且其中一个被绑架的人居然和绑匪结婚了。后来社会学家研究这个,发现类似的情形还有很多。集中营的囚犯、战俘、受虐妇女以及乱伦的受害者,都可能发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体验。这是心灵被役使了。

  前几天(1月23日)《人民日报》有篇好文章《不告密不揭发是道德底线》,看到它,我很高兴,尤其是《人民日报》发这样的文章。这篇文章说道:“不告密、不揭发,与其说是一种可贵品质,不如说是一条道德底线。告密成风的社会,是人人自危的社会,告密使人与人之间失去基本信任,甚至相互侵害,冲击人们的价值判断,毁掉社会的道德基础。这条底线,在大学里首先应该明确、清晰起来。”我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很有感触,我以前也公开地讲过,大学不应该提倡学生因为观点不一样而告密,这是一种恶劣的行为,某种意义上是可耻的。当然如果发现有人做了邪恶的事,如发现了犯罪分子、恐怖分子,揭发是完全正当的。我们说的前面那种情况往往是因为政治观点不合之类的问题。前几年有位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因为在课堂上发表了什么言论,被学生检举,这个可要不得的。我讲什么观点,你可以不同意,可以质疑,你可以义正辞严地批判我。老师讲的不对你有权批判,但是你课堂上不说,背后去告密,这玩意使不得!希望华中科技大学不要有这种现象。

  3. 理性

  第三个方面是理性。关于理性,亚里士多德说:“已经没有其他的比理性更适合自由,人的特殊功能是根据理性原则而具有理性的生活。”说到西方理性,咱们学校哲学系的邓晓芒教授写到:“其中最根本的核心无非是两大原则,一个是逻各斯原则,表现为逻辑的规范性,一个是努斯原则,表现为自由意志的超越性,二者处于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相互纠缠的辩证关系中。凡讲西方的理性,这两大原则缺一不可。而这两大原则恰好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少的。” (邓晓芒《启蒙的进化》p.40. )可能在我们的教育中,理性思维依然是相对欠缺的,或者说是被遮蔽的。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