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根:教育中“人”怎样被遮蔽?
发布日期:2015-07-03 13:37:59 来源:共识网 作者:李培根 编辑:陈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 1965,p.79.)马克思批判的是资本主义产生的丑恶现象,但实际上,它在今天这个社会依然存在,这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有一位人士谈到青年中存在的沙粒化倾向。 “在社会和政治意义上的青年,是与新文化、社会思潮、社会行动力、社会理想与抱负联系在一起的群体,是与初升之阳、朝气蓬勃的意象相连,与国运民瘼同在的人群。”“从此,不再有青年问题,而只有年轻人问题;不再有理想问题,而只有谋生问题;不再有青年社会,而只有青年消费。…谋生必要与时尚追求的关系,成为生命的核心纠结。” (刘洪波《 人民文摘》(2013年第11期))虽然不能说多数青年大学生中存在这种现象,但可能并不鲜见。这种现象本身就说明,真正意义上的“青年”、真正意义上的“人”被遮蔽了。最近一二十年,中国功利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反映在大学中,世俗世界对“人”的遮蔽,是很厉害的。同学们应该意识到这种危害。在这个大环境中,如果你还能追寻人的意义,探寻人生的价值,自然会成长更好。

  5. 教师

  第五个可能遮蔽学生的是教师。此话怎讲呢?因为教师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当作工具和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现在的教育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所谓“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基本上就是“我教什么,你学什么”。仔细想想,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间,教师也成了一个工具,一个教书的工具。教师若要去追问人的意义的话,就不应该如此。把学生当作是工具培养,就是缺乏对学生生命意义的尊重,缺乏对生存价值的尊重。其实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好的东西,如启发式教育的思想,《论语》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还有《礼记》中提到的“大学之法”,豫、时、逊、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实际上,现在的大学教育中,这些东西都慢慢地缺失了。这根弦真正绷得比较紧的老师还是很少。不光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也如此,比如苏格拉底,他不直接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逐步引导。现在大学里基本上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对人的遮蔽。

  再一个对人的遮蔽表现为缺乏人本位的师生关系。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有一本书《我与你》,书中把人的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布伯赞同的是“我与你”,反对的是“我与它”。当你带着预期或目的与他人建立关系时,这种关系就是“我与它”,是不值得提倡的。他还讲到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或必会存在什么,而是晓喻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真正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便是这种‘我——你’关系的一种表现,把学生视为伙伴而与之相遇,根据对方的一切因素来体会这种关系。”这是布伯所提倡的师生关系。现实中,多数老师缺乏这种意识,也缺乏了人本位的师生关系。可能在有些老师看来,学生这个对象只是他们谋生、赖以生存的工具。这样的教师肯定会遮蔽作为学生的“人”。

  6. 学生自己

  最后一个遮蔽就是学生自己。这怎么讲呢?我们同学们扪心自问,自己是不是缺乏对人生意义的追问,缺乏对自己心灵的审问,缺乏对别人存在的理解。总而言之,我们无法穿透外在的遮蔽,任凭平庸、冷漠、麻木、消极、消费主义、自私等占据自己的心灵,这也就是说我们自己遮掩了“人”。

  二. “人”的什么被遮蔽了?

  那么,到底人的什么被遮蔽了呢?我主要从五个方面讲。

  1. 自由

  先看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12个词,其实也都是世界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但是,仔细想想,在我们的教育中间,恰恰是属于核心价值观的很多东西被遮蔽了。首先是自由。在前面讲教育宗旨的时候,讲到教育方针中希望同学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里少了一个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的经典《共产党宣言》里面讲到:“……,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不仅强调自由发展,更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还讲到:“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可见马克思多么强调自由!马克思的这些话不是专门谈教育,但对教育的启示是深刻的,因为人的自由发展的最重要时期莫过于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阶段。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