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根:教育中“人”怎样被遮蔽?
发布日期:2015-07-03 13:37:59 来源:共识网 作者:李培根 编辑:陈峥

  大学中,人格教育是很重要的一环。长期以来大学里存在一定程度的意识形态遮蔽人格教育的现象。不是说我现在从校长位置上退下来才说这一点,以前我做校长时期就讲过。

  3. “事实的”科学技术世界

  我认为第三个遮蔽了人的是“事实的”科学技术世界。科学技术世界怎么会遮蔽人呢?我们不妨看一看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所谈到的观点。他提出一个概念叫作“生活世界”,批评只是沉淀于科学思维、缺乏哲学意识的苏醒的现象。他讲“人的‘苏醒’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科学的态度为出发点,就是科学意识的苏醒;另外一种是以哲学的态度为出发点,是哲学意识的苏醒。不难看出这两种苏醒正体现了对生活世界的两种态度:科学的态度与哲学的态度。”其实应该是两种态度都要有。胡塞尔还讲:“如果我们不再沉淀于我们的科学思维,如果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科学家仍然是人,并且作为人又是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那么,整个科学就会和我们一起进入——纯粹‘主观相对性的’——生活世界之中。” “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实证科学正是在原则上排斥了一个在我们的不幸的时代中,人面对命运攸关的根本变革所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探问整个人生有无意义。”在我们大学里,尤其是一些学理工科的,很容易只见事实。科学与技术当然需要基于“事实”,但若一头扎进“事实”而出不来,那就有问题了。他说到:“科学不再与人的‘生活’或‘生命’相关;即使相关,‘纯粹的事实科学造就纯粹事实的人’,人被事实化了,成了‘事实’和‘物’,成了实证科学加以实证的对象。”我们学理工科的,教师也好,学生也好,有没有这方面的情况呢?我想应该是有的。我们在学习科技知识的同时是否缺乏对人的意义的追问?所以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 “事实的”科学技术世界也遮蔽了人。胡塞尔还说:“以自然态度生活的人,最终将走向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从而导致科学危机和人的危机。这样生活着的人就像柏拉图洞穴中的那个囚徒,它被锁在事实的铁链上。”

  另外一方面,“事实的”科技世界对我们的遮蔽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涉及科技伦理。我举一个例子,这是在2013年12月16日的《中国科学报》上面看到的一篇文章(“智勇双全”的生物学基础和社会学意义)。其中说到:“怎么才能把智基因和勇基因放在一个人身上让他成为智勇双全的人?生物学上有一个现象叫‘基因连锁’, 就是智基因和勇基因同在一个染色体上并且很靠近,这样在精、卵细胞分裂的时候,智、勇两基因就会同在一个染色体上同时传给下一代。”文章还说:“当人类对智、勇的基因了解清楚了,世界上智勇双全的人就多了。到那时,每一个国家的领袖都是哲学家兼政治家,‘英特纳雄奈尔’就一定会实现,世界和谐的理想国就一定会实现。”“这,就是文化生物学,就是文化生物学的社会学意义。” 类似这样的东西有好些,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有类似的东西。这些科学家显然是一头扎进科技的“事实”中,而忘记了人类若真的生活在他们所描绘的那样的世界又意义何在。我们需不需要审视类似的科技可能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在现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某些科技工作者是不是忘记了人的意义?人类若忘记了自己的意义,那是很可怕的!这难道不是“事实的”科技世界对人的一种遮蔽?

  所以我们——尤其是学科技的,需要对某些科技问题进行严肃的人文拷问。某些科学家所描绘的那样的世界是不是值得人类去生存?生活在那样的世界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些问题既需要哲学家研究,也需要我们科技工作者思考。

  4. 世俗世界

  第四个可能遮蔽人的是我们生活的世俗世界。今天的社会中,消费主义大行其道。青少年之间存在着麻木、消极、自私、无责任感的现象。马克思早就批判过一种现象,“人们一向认为不能出让的东西这时都成了交换和买卖的对象……甚至像德行、爱情、信仰、知识和良心等最后也成了买卖的对象。……这是一个普遍贿赂、普遍买卖的时期,或者用政治经济学的术语说,是一切精神的或物质的东西都变成交换价值并到市场上去寻找最符合它的真实价值的评价的时期” (《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