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根:教育中“人”怎样被遮蔽?
发布日期:2015-07-03 13:37:59 来源:共识网 作者:李培根 编辑:陈峥

  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的思想。孔子有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里的“为己”不是自私的意思,而是完善自己,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为人”是指为了实现别人的预期,实现别人的目的,为了显示给别人看。大家想一想,我们多数同学是不是“为人之学”,这恰恰是孔子所不赞成的。“为己之学”是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实际上与马克思的自由发展有相通之处。应该说,“为己之学”是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遗憾的是我们未能很好地、自觉地传承这一思想。

  说到自由,“自由”在中国的境遇很奇怪。以前严复说过:“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论世变之亟》)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有自由,而且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吧?但是“自由”往往又和自由主义、自由化等消极的东西、错误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所以现实中我们对“自由”总是有些羞羞答答。

  其实,自由应该是一种权利。就像伏尔泰所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句话,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自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它应该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一种人生态度;自由也应该是一种境界,如在大学里学习,如何使你的学习能够处在自由自在的状态,而不是“不得不”的状态,那就达到一种比较高的境界;自由也是一种人格,不仅要认识到那是自己的权利,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自由。

  自由还是一种发展方式。在前年的人大会上我有一个发言,说到“别把发展的道理讲得太硬”。长期以来我们说发展是硬道理,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演变成GDP是硬道理。另一方面,像“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等观念也没少提。不是这两年才讲,不是有了雾霾才讲,很多年前就在讲,只是那是软道理。我们很早就讲优先发展教育,也是软道理。好像GDP倒成了硬道理,但是我们现在该尝到了GDP作为硬道理的苦果。我前年说这个话的时候,当时很多官员不同意我的话,他们说不是发展快了而是发展慢了等等。从社会发展的意义来讲,其实也需要自由发展。改革开放之初,“发展是硬道理”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但到后来演变成一味地追求GDP,导致对资源、环境的掠夺式发展,那不是自由发展。

  自由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体现在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学们未来都有一份责任,现在都要有这方面的意识。毛泽东说过,自由是人们争来的,不是什么人恩赐的。马克思说“没有新闻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会成为泡影。”(《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还有呢,我们到底需不需要思想自由?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毫无疑问是需要的!他说:“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需要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的形式呢?”(《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这也联系到我前面所说的,某大学所言的话语体系、范式等,和最近叫徐兰的文章说的“意识形态不仅仅要背下来,也要心甘情愿的印在我们的心里”,按照他们所说的,我们怎么操作?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真要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是不是精神只有一种存在形式?那也是很可怕的。马克思可不是这样的,他说:“追究倾向的法律,取消了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这是制造分裂的法律,不是促进统一的法律,而一切制造分裂的法律都是反动的;这不是法律,而是特权。”(《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联系到同学们的现实,还要把自由发展用到学习上。我说自由是一种发展方式,就是怎么能够使自己自由发展,怎么能使学习成为一种自由自觉的行为。你真的做到这一点,那么人们所说的创新、创造精神都在里面。所以我讲什么东西被遮蔽了,没有专门讲创新精神被遮蔽,因为它已经隐藏在里面了。

  我的朋友冯达旋教授讲,“博雅教育不止是行动,不止是课程,不止是学习过程。最重要的它是一种‘心灵的思维’。”博雅不止是书院,也不是说博雅就是通识教育,不止是创新、创业精神。博雅关键还是心灵的思维。诺贝尔奖获得者崔琦讲(转引自冯达旋报告),“在此大学(Augustana College),我能够自由自在,以我个人的速度阅读,学习及思考。”可见,这才是关键所在。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