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处于新一轮思想突破的临界点
发布日期:2015-11-30 15:30:55 来源:人大重阳 作者:程亚文 王义桅 编辑:胡擎银

  三十年前,我还是一名刚刚进入初级中学就读的乡村少年。当我每日背着书包穿行于田野和村落的时候,我的最大梦想,是有一天成为城里人。

  那时候,中国的改革开放大业刚刚拉开大幕,著名歌唱家彭丽媛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通过公社的高音喇叭在绿油油的田野飘扬,农民们为包产到户带来的丰收而发自内心喜悦着,乡镇企业也热气腾腾,乡村各处都回荡着欢声。

  与父母们挂在眉梢的欢悦相伴随的,在他们在感慨能吃饱肚子、甚至常有肉吃的同时,又对“城里人”的生活,所不时流露出来的艳羡。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白天骑自行车上班,晚上有电视看,退休了可以拿到退休金……“城里人”,真是体面又光荣啊!

  在乡村中学做老师的父亲,是我们家里——也是我们村庄最有知识的一个人,他其实只是高中毕业,在本乡中学教数学,但却写得一手好字。他给我们经常带回家、津津乐道的,是诸如国外人人住洋房、家家有汽车、大多数人都上过大学的信息,哎,让人忍不住觉得,头顶上的月亮虽然散发着神秘韵味,可还是不如外国的月亮圆啊!

  一个新领导型国家的诞生

  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我对自己童年、少年的记忆,是乡村里人多、热闹、有趣,充满活力和希望,但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刺骨的冷风不时透过遮窗的报纸吹到脖颈,这种场景也牢牢地印在头脑里。

  农村,无疑是贫穷和落后的标志。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几位农民,私定赴约决定将公社土地包干到户。在小岗村的农民走出石破天惊的一步时,中国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1978年世界银行年底的报告中,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与索马里、坦桑尼亚为伍排在倒数第20位,只有379元人民币,全国还有亿万人为吃不饱饭而发愁,将近3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那时候,80%以上的中国人还生活在农村,都以向泥土求索刨食。农村婚姻的嫁妆,“高大上”的是“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加上“一响”即收音机,称之为“三转一响”。如果是上海牌石英表和一辆永久牌自行车,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拉风”。

  那时候,中国老百姓(603883,股吧)的生活,简单而快乐着,而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无足轻重。在中国已经实行改革开放的1987年,法国名记者和经济学家居伊·索尔芒在其《新国富论》一书中,曾不无轻视地说道:值得仰慕的是那个作为文明古国的过去的中国,而现实的中国不过是一张索然无味的暗淡帷幕。

  三十年后,我已经是一个落户北京的“城里人”,刚刚与一位同样来自江西乡村的好朋友,共同完成的一本书,取名为《天命:一个新领导型国家的诞生》。

  从中国南方一个偏僻的小渔村,到曾经感觉无比神圣的天安门所在的首都,我所经历的,仅仅是一个人的生活场所和生存状态变化?

  三十年间,世界天翻地覆。当年小岗村那几个穷则思变的“乡下人”,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的举动,无意中开创了中国的一个新时代。

  不过一代人的时间,“贫穷、落后、封闭”,不再是中国形象的代名词,相反,开放、活力与富裕,渐渐是中国的新标签。13亿人的温饱问题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就迅速得到解决,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30.7%急剧下降到2012年的2.8%。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也由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2位。据信到2020年,中国还将取代美国变成世界最大经济体,其GDP将是日本的三倍还不止。

  1957年,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到美国留学时,日美之间清楚可见的巨大贫富反差,曾使他不敢想象在其有生之年日本能达到美国水平的一半。20年后的1970年代末期,日本却已在人均GDP上与美国相差无几。

  这种惊讶现在似乎应该转移到中国身上。这个全球最大的后发国家,虽然人均GDP仍与先发国家相去甚大,但其百姓的购买力水平,却又明显高于同等收入的先发国家。

  1978年的那个有一定数量的重工业、但绝大多数人口仍生活在农村的农业国家,转眼之间在经济和社会上,已基本呈现出现代工商业社会的特征和形态。以下一些方面的表现可供佐证:

  1、经济规模和人均GDP。1978年中国GDP是0.36万亿元人民币,人均381元;2013年则达56.88万亿元,规模扩大了158倍,人均41908元(接近7000美元) ,达到世界中上水平。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中国省份,一省的GDP便“富可敌国”,比如广东省2013年GDP首次达到万亿美元以上,其全球排名达到第16位。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