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算真正的政治家
发布日期:2015-02-16 13:37:23 来源:共识网 作者:邓曦泽 编辑:陈峥

  因此,建立良性制度,是评价一个政治人物是否为杰出政治家的第一标准。第一标准表现为:如果积极推动了良性制度的建立,就一定是杰出政治家,即便其他方面犯了一些重大错误;如果阻碍良性制度的建立,就一定不是杰出政治家,即便其他方面有重大功劳。也就是,建立良性制度是杰出政治家的充要条件,而其他方面只是辅助条件。

  二、建立事业功勋:政治家的第二标准

  建立事业功勋,当然也重要,但他绝不是第一重要的。一场战争该不该打,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元首,而取决于专业高级官员(或专业大臣)。匈奴是否该打击?在何时打击?用何种方式打击?很大程度上并不能由皇帝主导。匈奴对中国的威胁,汉武帝之前就很严重,但是,如果将军们的主流意见认为汉朝的军力不如匈奴,汉朝也只得隐忍,以致于屈辱地和亲以安敌。

  对于具体领域的事业,元首最重要的是把握方向,其余的事情,尽可能放手给下级。这是因为,从知识生产角度看,各种专业知识在古代的积累不多,专业之间没有明确分工,所以元首还可以在多个专业上成为半个专家,因而可以介入一些具体事务。但即便如此,仗怎么打,水利怎么搞,宫殿城市怎么修之类,还得主要听专业大臣的。近代以后,随着各种知识越积越多,通才不再可能之后,元首在具体领域更是只得听专家的意见。可以说,今天,不论哪个国家的元首,在专业领域上说的话,都是官话和套话——不得不如此。但这些官话和套话又不完全是废话,之所以不是废话,不是从专业角度讲的,而是从政治角度讲的。元首针对专业领域的意见,都是表态性的话,或者打气或者泄气,或者承诺给予支持或者不予支持。(至于元首如何避免被专家蒙蔽,是有办法的,此系另话。)

  事业功勋的建立,如果不基于良性制度,则很容易昙花一现。没有良性制度,国家治理不可能健康稳定,实力不可能持续发展,前人的事业很容易被继任者毁掉。在这方面,中国可谓典型案例。中国的疆域变化很大(波动幅度很大),遇到贤君,则边疆稳定,疆域扩大;遇到庸君,则边患不断,疆域萎缩。如果具有良性制度,国家治理有效,则那些事业会稳定留存下来,并不断扩大。在这方面,美国是典型案例。美国的利益可以急剧扩张,并且反复波动的幅度很小。中国人常说,后人毁了祖宗基业。放在国家治理层面,正是因为没有良性制度,再好的事业,也可能被后代毁掉。这再次强化了制度建设的第一重要性。

  三、不在位不谋政:政治家的第三标准

  一个身在高位的政治人物,尤其是元首级政治人物,必定都有一帮支持者。即便政治人物退位后,他对支持者仍可能有重要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在人治社会会很强,因为许多留任官员都是他运用权力提拔起来的。退位政治人物的遗留影响力,为他干政提供了可能。

  孔子曾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这个主张是对的,但是,儒家没有提出保障其实施的具体制度,因此,“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仅仅是道德号召,而非具有强制约束力的制度化规定。道德号召的作用依赖于并且仅仅依赖于个人的道德。如果官员道德觉悟高,他退位后,就不干政或少干政;如果觉悟低,则严重干政。但是,儒家并不能提出保障官员道德的措施,导致真正有觉悟的官员并不多,并进一步导致,许多退位官员大量干政,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于是,在中国历史上,老人干政的现象一直存在。典型者,乾隆退位而不休,幕后指挥嘉庆。乾隆之为,既要实现当年许下的在位时间不超过其祖父康熙的承诺,又要继续享受皇帝的实权,对新君构成极大干预。不客气地说,这是典型的当婊子立牌坊之举。慈禧垂帘听政也是干政的典型。其实,何必垂帘听政,干脆自己当皇帝得了,历史上并非无女皇帝之先例,武则天是也。

  退位而干政,会给现任当政者带来严重干扰,这是不言而喻的。防范退位者干政,最重要的是制度建设,其次是退位者个人的道德约束。没有制度约束,道德约束是很不可靠的。这再次强化了制度的第一重要性。关于制度的重要性,可以形成公式化的表述:没有良性制度的保障,x(一切具体的政事)都是不稳定、不可靠和不可持续的。

  当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并非意味着退位者不能参与政事。退位者可能有重要影响力,还有许多经验或教训,这些都可以为现任执政者所用,但是,退位者参与政事,必须合乎制度规定,而不能在法外参与,搞潜规则。美国退位的政要,也时不时公开参与国内事务,有时还代表美国政府参与国际斡旋,但美国没有退位者干预政治的麻烦,因为它的制度规定了退位者参与政事的边界。而中国,似乎很少有退位者公开参与政事。其实,公开参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幕后参与。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