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飞蛾扑火 非死不止
发布日期:2015-07-21 14:51:22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陈辉 编辑:胡擎银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现代女作家、散文家。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丁玲被公认为是一位才华横溢、锋芒毕露、热情如火的女作家。她一生向往革命,渴望燃烧,但过于直率的性格也给她带来异常悲苦的命运。瞿秋白曾评价丁玲说:飞蛾扑火,非死不止。

  丁玲一生充满传奇,身后褒贬不一,她按自己的逻辑行走天涯,而其中矛盾、突兀处,常常令人难以理解,这既为她赢得美誉,又让她开罪于许多旧友,丁玲是如此复杂,只有将她放到20世纪中国社会多变、斑斓的大背景下,才能略有感受。可以说,丁玲是理解一个革命中的社会的钥匙,读懂丁玲,我们才能读懂那个时代。

  丁玲的传记已出版好几种,但因种种原因,在学术水准、全面性方面,始终存有遗憾。今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推出了李向东、王增如新创作的《丁玲传》,作者之一王增如是丁玲的最后一任秘书,书中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

  它对我们理解丁玲会有怎样的帮助,该如何理解这本新著?学者们为您解读。

  陈漱渝(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

  透过新史料看丁玲

  《丁玲传》是一部史传。史传特点就是帮助读者正确认识历史,认识传主的一生,在写的过程中强调客观、准确地追溯历史。史传作者都有一个追求,就是拼谁的史料新、严谨,特别要多提出一些原汁原味、原始的资料。

  《丁玲传》最大特色是史料齐备而新鲜,有的材料是我们一般搞研究的都弄不到的,比如说丁玲谈话录音,我也没听到过,丁玲跟亲友之间哭泣,我也没看到过,还有1946年7月15日雪峰给丁玲的信,表示他们之间深沉而隐秘的情感,我是羡慕嫉妒恨,因为我都看不到。

  再比如说,1943年丁玲的笔记本,我才知道1943年丁玲被打成“特务”,这个前所未闻,看了以后我真是大开眼界。

  还有丁玲给中宣部写对某领导的意见,从1949年到1952年的意见,为什么这位领导那么恨她,因为其中写了要他别乱搞男女关系等,这个意见在宣传部内部传阅,这位领导很恼火,以后还怎么开展工作?他对丁玲说你别忘了我是一个人,丁玲跟他说别忘了你是一个领导。

  还有丁玲跟冯达(丁玲的第二任丈夫)之间的通信,使我们对冯达晚年的情况有了一个了解,要了解丁玲在南京那段历史,就必须要了解冯达,过去我们不了解冯达。

  这本书的资料又新又全,真是把湖里的鱼都打捞光了,以后丁玲研究史料这部分,别人很难再做了。除了新史料纷呈,新观点、新提法等也很多。

  对丁玲,作者是接触过的人,作为传记作者对传主采取什么态度,无非是三种,一种是顶礼膜拜,还有一个是负面消极,李向东和王增如对丁玲的态度是同情的理解,不护短也不赞美,他们是引导我们把丁玲放在特定情景当中让我们去理解她。当然这么写的话,不同人有不同的感觉。比如说关于丁玲给巴金的信,丁玲对巴金的爱护,后来写出了《英雄儿女》这样的作品。那个年代看来就是官气十足,有点居高临下了,跟作者感受有点不一样了,丁玲就是官,文艺处的处长,有点居高临下。

  还有丁玲骨子里面是不是有点儿看不起周扬?我觉得有,比如说1952年她跟爱伦堡对话,人家问她周扬是做什么的?丁玲说他是文艺界的领导,搞点评论工作。如果要是咱们说的话,可能就会说周扬是著名文艺批评家。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副馆长)

  七个问题梳理得明明白白

  这是一本可信度很强、客观性很强的传记,我有七点过去迷迷糊糊,通过这部作品基本搞清楚了。

  第一是丁玲成名前后和共产党的关系,书中有丁玲和母亲、和瞿秋白、和胡也频、和冯雪峰的关系等,她向叶圣陶投稿,影响全国以后,她的根基是跟这些人的关系造成的。

  第二个问题是在上海被捕,从南京逃出来,这一直是她的梦魇,一直到解放以后,这个事一直没有定案,算不算叛变?其实,她可以往新疆去,可以到山西去,这些想法都有,非要跑延安去,不是因为思想信仰是不可能的。

  第三个是到延安后,有与毛泽东、与陈明、与萧军、与周扬的关系等,书中把与萧军的关系写很多,萧军跟丁玲不一样,他是在延安时期唯一替王实味说话的人,在左翼里是边缘人,而丁玲不是,她在延安时期写了《我在霞村的时候》。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