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舜旦:莫言有才华,但缺少思想
发布日期:2015-01-09 11:25:14 来源:共识网 作者:肖舜旦 编辑:陈峥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点:一、他们完全被莫言作品中大气磅礴的才华给迷惑了,以致于丧失了清醒地辨析能力;二、莫言作品中的政治性因素往往太敏感太具有吸引力,而这种现象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是不多见的,这让他们觉得莫言是一个很有勇气也很有担当的作家,所以,对于作品中所存在的众多“硬伤”也就故意忽略不计;三、莫言作品中的华丽成分太炫目了,对于喜欢莫言的人来说,他们完全被这些表面的华丽的(在他们看来也就是正面的深刻的)东西所吸引,而对于作品中泥沙俱下的复杂情况根本无暇顾及,或者说,对于这些复杂情况完全没有意识到。

  我们可以简单以莫言的《蛙》为例,来说明莫言作品的复杂性以及引起一般读者误读的原因。在我看来,这部作品应该属于莫言作品中最复杂的一部,而其复杂性许多批评者根本没有真正悟透。这里的“复杂”所包含的主要意义有:敢于正面描写最敏感的现实政治话题给莫言带来的巨大利好性的复杂性,小说主题本身的多重性所带来的复杂性,作家主观立场表达本身的复杂性等。

  《蛙》的敏感主题给莫言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很多不明真相的人称赞《蛙》反映了作家巨大的道德勇气,真实暴露了当年计生政策的残忍和不人道的历史事实;而根本没有认识到这正是莫言小说创作善于取巧的又一次证明。我前面已经说过,莫言深知政治现实内容对于一部小说的重要意义,但莫言真正的兴趣其实并不在此,而只是以此作为载体来表达他自己的美学兴趣。这种美学兴趣在《丰乳肥臀》中主要体现是情色;在《生死疲劳》里主要是关于动物大狂欢的奇特想象力,当然也兼具情色趣味;但是,《蛙》的主题、趣味的体现则比较复杂,所以,与这两部重要作品主题的相对单纯相比,《蛙》是一部大有进步的颇具“思想”深度的作品。

  《蛙》主题本身的多重性的特点其实一直被许多评论家所忽视。简单梳理起来,至少包括了以下内容:计生政策实施的利弊,人性的复杂性(也即莫言一贯信奉的“好人坏人”理论,也即好人不好,坏人不坏的人物塑造原则),还有一个新的时髦主题——赎罪说。

  认真分析起来,“赎罪”说或许才是《蛙》的真正思想核心,其他的主题不过是为之做铺垫而已。小说所有的故事线索、结构设计(小说由三部分组成:故事、书信、剧本)、思想理念最后都可以在“赎罪”说中找到归属。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蛙》的创作体现了莫言在艺术上的创新追求,而且也说明了莫言在创作这部作品时的某种野心,也即想通过这多种主题的融合,打破以往作品中只重视想象、描写而轻视“思想”的旧格局,使作品透出某种哲理性、思辨性的意味,为此,莫言展开了一番精心设置。

  小说先从计生政策的忠实而坚定地实行者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系列近乎疯狂的“执法”行为入手,来叙述她的人生传奇,姑姑的行为、性格完全符合莫言作品中的人物固定模式,即同样具有某种疯狂、暴戾、怪异的秉性,不过这种秉性在小说的中正好可以起到一种主题宣示作用,让人们体会到当年计生政策实行过程中的某种残忍和反人性的因素。在这场近乎疯狂的“计生”运动中,姑姑亲手毁掉了2800 个孩子的生命,所使用的手段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在这样的性格行为描写中,姑姑的“魔鬼”属性得到了完全充分的展示,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魔鬼”形象。如果《蛙》的主题到此为止,那么,莫言算得上是一位有些担当、勇气的作家,他的小说可以说是大胆地暴露了某种历史的真实。

  但是,这样“中规中矩”的表现人物主题的方式实在不是莫言的方式,莫言的兴趣本来就不在这里,况且这样的表达政治风险太大,莫言绝不至于就这样傻里傻气地把自己给“豁出去”了。莫言很快就让自己来了“几个”“华丽”的转身,把这个很有些“政治风险”的主题巧妙地化解于无形。首先他不时地在故事中再三强调计生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这场世纪“人口运动”对于世界人类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在小说的书信和剧本部分反复宣传姑姑的另一重属性——高密东北乡谁都离不了的“圣母”,“不是罪人,而是功臣”,完全值得人们为她树碑立传。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