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政治:一步一颤走钢丝
发布日期:2016-01-14 22:13:52 来源:《书屋》 作者:鸣弓 编辑:胡擎银

  实质上,太子乱家的悲剧,制度注定了非上演不可。一家一姓之内选拔接班人,会导致“筷子里头拔旗杆”, 弱智如晋惠帝司马衷;痴呆傻如东晋安帝司马德宗,口不能言,寒暑不辨;浑球如刘宋前废帝刘子业、南齐东昏侯萧宝卷、北齐后主高纬、北周宣帝宇文赟等,朝臣认为甚至皇帝本人也明明知道其“不了家事”,却也只能选为太子,唯一的理由,彼是龙种。

  选太子,关系国家根本,自是朝廷政治大事,也会成为国君难题。春秋楚共(恭)王为确定王位继承人,不得不请神灵来认定,于是就有了“拜璧”的典故。前秦苻健则以谶言“三羊五眼”,为应符命,竟立残酷无人理而正好一只眼苻生为太子。虽说也有立嫡立长的规矩和选贤的标准,然太多的人为因素影响(老皇帝的印象、情感和理性程度,母亲受宠的程度,皇子会不会来事,大臣的意向等等)又规定了选拔过程事实上的无规则;既然没有人人必须遵守的文明而刚性的游戏规则,那就必然是随心所欲,混乱不堪,卑鄙污秽,阴谋暗杀,暴力攫取,流血不断。因为交接班引发的社会震荡以至全面内战,史不绝书。西晋的“八王之乱”,刘宋、南齐、萧梁(侯景之乱后)、北齐皇室频繁的自相残杀,后唐明宗李嗣源儿子们的内乱,唐初的玄武门之变,金国完颜亮弑君篡位诛杀皇族子孙百余人,明朝的靖难之役、夺门之变等影响历史走向乃至皇朝兴衰的重大事件,皆为显例。就是“侯景乱梁”那样由外部“打进来”的危险分子策动、给萧梁致命一击的动乱,也是梁武帝的养子、侄子萧正德和侯景内外勾结所致;而引发萧正德不满,最终引狼入室的根源,则是武帝没立他为太子。侯景军入建康城,拥立萧正德为皇帝,让他过了一把皇帝瘾。

  保证太子成为优秀储君,自然是“一号教育工程”,政论家贾谊认为,要保证“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北齐硕儒邢峙为太子师,见太子馔有菜曰邪蒿,当即正经八百说:“此菜名不正,非殿下所宜食。”文宣帝为此还表扬了邢峙先生。为教育太子投入最多的恐怕要数唐太宗。他立李承乾为太子,“搜访贤德,以辅储宫”,先后挑选了十余位名臣如李纲、张玄素、于志宁、杜正伦、孔颖达、李百药、房玄龄、魏征等为太子师或东宫辅臣,又令刘洎、岑文本与马周轮流往东宫,与太子谈论。对规谏太子的老师,则重金嘉奖。如此高度重视接班人教育,竟未能培育出优质皇三代,太子因失宠而选择了谋反。案发,废太子为庶人。再立太子,让李皇帝很为难,他甚至哭着说:“我真不知如何是好!”“我三个儿子一个兄弟,所为如此,太让人伤心,活着也没意思!”说着就要自寻短见。是啊,精心培养的接班人,竟成了“乱臣贼子”,能不令官家崩溃吗?被接班人问题困扰得不知所措以至涕泣的还有颇为能干的康熙皇帝。雍正接班,亦是迷雾重重,为避免争储内斗,他一改明选太子为暗中指定,而且待他死后才揭晓。

  就算铁定的太子,因为在位的父皇去世早,其本人又未成年,结局可能很惨,小命尚且难保,遑论大位。抢权夺命的多为其成年的叔父兄长们。熟知并践行丛林法则的北齐高氏兄弟,临终托孤道出了个中真相。

  北齐文宣帝高洋易箦之际,向其弟高演“托孤”:“日后你要夺我儿子的皇位,皇冠给你戴,孩子的脑袋给他留着吧!”高洋本是杀人不眨眼的魔王,而他的“遗嘱”竟是那样的可怜无奈。然而高演还是既夺皇冠又取脑袋,派人杀了十七岁的侄儿高殷。一年后,孝昭帝高演疾革,遗诏同母弟长广王高湛继承皇位。并托孤说:“百年没有罪过,你可要好好待他,不要学前人的样子。”终了高湛还是随便找个借口,虐杀侄儿高百年。

  朱允炆以皇太孙即大统,名正言顺。皇位被叔父朱棣武力夺去,其本人也不知所终。朱棣明明是冲着皇冠而来,但他打出的旗号却是“清君侧”——帮助皇帝搞政治大扫除,清除坏人。这就叫斗争艺术。

  也有弟弑兄夺大位的。十六国汉王刘渊去世,太子刘和继位。其弟刘聪自恃功高,认为皇位该他坐,遂把皇宫当战场,率其长子刘粲指挥兵马冲入宫内,当殿斩杀即位刚七天的刘和,刘聪自代为帝。南汉开国皇帝刘龑去世,三子刘玢继位。不到两年,老四刘晟杀死殇帝刘玢,自为皇帝。为防止诸弟谋大位,刘晟竟将14个弟弟悉数残杀,无一孑遗。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之死,留下了一个“烛影斧声”的疑案,其弟赵光义弑兄夺位的嫌疑,任他登基后怎样洗也洗不清,而他将太祖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逼上绝路的行为,更加说明他“心中有鬼”。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