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政治:一步一颤走钢丝
发布日期:2016-01-14 22:13:52 来源:《书屋》 作者:鸣弓 编辑:胡擎银

  孟子也论述过君臣关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类似言论让极权核心大为恼火。朱元璋读《孟子》,勃然大怒说:“这老头要是活到今天,非砍他的头不可!”并下令删改《孟子》,搞出一个朱记皇权版“洁本”。包括朱洪武在内的所有极权帝王,最喜欢的理论永远都是“君为臣纲”。

  帝王既推崇“忠君”的政治道德标准,也会尽量树立“忠君”典型,以为朝臣楷模。每见政治争斗中,有“厚葬”敌方死难忠烈之士的举动,这实际是在告喻臣下:你们也要对我无限忠诚,不惜殒命!唐德宗朝,一个忠臣敌对双方都予以礼葬的事,足资证明:建中四年(783年),朱泚叛唐称帝。次年朱泚率军围攻唐德宗驻跸地奉天,唐将军高重捷出战破敌;乘胜逐北,遭贼伏兵生擒。其部卒奋不顾死,追夺之;贼不能拒,乃斩其首,弃其身而去。部下将高重捷的躯体收起,抬进城来,德宗亲自抚摩着高重捷的遗体哀泣,令用香蒲结扎成头颅礼葬,还追封为司空。而朱泚见到高重捷的头颅,也哭着说:“真是一位忠臣啊!”令用香蒲结扎成躯体而埋葬。可见即使叛逆的贼臣,他也希望自己的部下做高重捷那样的忠臣。

  与表彰敌方忠臣并行的另一举措是在史书上贬抑降臣,称之为“贰臣”。两朝为臣,故名之。乾隆就曾令编《贰臣传》。

  改朝换姓,江山易主,新王朝当然是希望老老实实归顺的旧朝臣仆越多越好。那些主动投靠新朝、甘为前驱的旧朝官人,有的且为新朝立下汗马功劳,应算新朝忠臣。然而,拿“忠君”标尺一量,他们却是“贰臣”。危难时刻,不能为其主卖命,那是“大节有亏”。新朝主子所以要在史册羞辱降臣一笔,旨在训育臣下:任何时候都要忠于本朝,恪守“忠君爱国”之道;悖逆官家,投靠新主,官家不喜欢吔,起码汗青有一顶“贰臣”的帽子要戴给你。

  不过,当改朝换代频繁,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人时,对送旧迎新独有心得的老到大臣,会一次次充当首席“贰臣”,因而还会成为香饽饽呢。代表人物就是“十朝元老”冯道。他历事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再加契丹凡五朝十君,可谓“不倒翁”。契丹耶律德光曾嘲讽问道:“尔是何等老子?”对曰:“无才无德痴顽老子。”冯道放弃尊严、自辱人格反而让契丹皇帝感到高兴,当即任其为太傅。

  冯道在未发迹时曾写过一首诗: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诗句道出了他面对“危时”,立身“虎狼丛中”的政治秘笈:谁上台我都诵“明主”,热烈欢迎,表示效忠;当然,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心无恶念,洁身自好,不授人以柄。冯道曾撰《长乐老自叙》,历述自己官爵荣宠,老而自乐,亦清醒地预见到后人对他可能的褒贬。固然是冯道善于应变,其实也还是时势所造。王朝那么短命,皇帝更换那么频繁,连认真“组阁”、搭建一个政府班底都不遑敲定,大戏就要落幕,真还就需要有一个群臣领袖充当“几朝天子一朝臣”的角色。道可道,非常道;冯可冯,非常冯。时势需要冯道,成就了“长乐老”。

  冯道以弃旧迎新为乐,而李昊却是以草降表出名。原先,李昊事前蜀王衍为翰林学士,前蜀亡于后唐,李昊为王衍草降表;后蜀孟昶树降旗,复命李昊草降表。起草降书,不是什么光彩事,而况屡屡,蜀人也觉得很没面子,就趁夜给李昊门上写了“世修降表李家”,以示嘲讽,时人传以为笑。平心而论,蜀人是笑错了人。皇帝要投降,令草降表,作为臣子,正常的选择应当是奉旨行事;倘若抗旨,那就“不忠”了。最该嘲笑的应该是治国无能、殉国无勇,作出投降决策的庸懦皇帝,而不是奉命起草降表的文士。

  明末,李自成率义军攻打北京,帝国危亡之秋,亟需文臣武将殊死搏斗,然而国防部长(兵部尚书)张缙彦居然带头开门迎敌入城。张缙彦后来又归顺了清廷,继续做官,曾很得意地自称“不死英雄”。如此防长,给崇祯皇帝“防来”的只有自缢一途。当然,把官家送往黄泉路的不止一个防长。此前崇祯为筹军饷,反复动员勋戚大佬捐献银两,不成想他们竞相哭穷,一毛不拔;义军入城次日晨,朱皇帝亲至前殿鸣钟召集百官,竟无一人应召,朱由检绝望心冷之极,唯有一死。这才是:君臣好比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