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政治:一步一颤走钢丝
发布日期:2016-01-14 22:13:52 来源:《书屋》 作者:鸣弓 编辑:胡擎银

  龙子多,矛盾多。隋文帝总结历史教训:“前世天子,溺于嬖幸,嫡庶分争,遂有废立,或至亡国”,他自己则没有这个忧虑,盖“五子同母”,那可是真兄弟啊!然而皇权魔咒使其父子兄弟迭相猜忌,五子皆不以寿终,没有一个活到正常死亡。除隋炀帝外,其余四子都死于内斗。面对隋炀帝疏薄骨肉,皇族成员、皇帝堂弟蔡王杨智积每不自安,患病了也不治,临终对亲人说:“我总算可以保住脑袋全尸而死了!”窝里斗恐怖如此,“五子同母”哪能经得起七斗八斗?李唐龙种可谓多矣,可老奶奶武则天一革命,就诛灭殆尽了!

  彪悍强勇、特别能战斗的蒙古族,令欧人惊呼“黄祸”,所向披靡,创建了以元朝本部为中心、包四大汗国在内的横跨亚欧的超级大帝国。然而元帝国在无休止的窝里斗中不到一百年就灭亡了。皇族内斗的负能量,于此可见一斑。

  二、朝臣:“逆取”凭暴力

  臣是君主时代的官吏,是维系国家正常运转的基本力量,他们上对皇帝负责,下要管理百姓。许慎释其义:“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事君、屈服好理解,“牵”则费解,杨树达注曰:臣本俘虏之称,以绳牵之,名其事曰牵,所牵之人则曰臣。原来臣是绳捆索绑过的奴隶,卑躬屈膝服侍君王,乃势位使然。

  南怀瑾先生按正、邪将臣划分两种十二类:圣,大,忠,智,贞,直;具,谀,奸,谗,贼,亡国。如此明细,太过学术化,亦显繁琐,不如百姓论史区分为忠、奸两类简单明了。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古代帝王,政治上要求臣民的,第一是忠,第二是忠,第三还是忠。忠的理论标准是“文死谏,武死战”;而实际标准则是听官家的话。只要听话,哪怕文恬武嬉也无妨。

  官家最喜欢的其实是愚忠,何谓“愚忠”?就是无条件的忠、无限的忠,不管是谁,只要坐在皇帝的宝座上,就在政治上始终与其保持一致;不必问也不能问为什么,因为天下是他们家的,所有臣民都是一人的奴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臣子图谋取代君王,那绝对是大逆不道,十恶不赦。就连商汤那样众望所归的“革命领袖”,也难免悖逆之讥,哪怕他推翻的是百姓诅咒、宁愿与之同归于尽的暴君夏桀,但拿忠君政治伦理一衡,毕竟“名不正言不顺”,因谓“逆取”。而他“革命”成功后,法圣王,行仁义,安天下,故谓“逆取而顺守之”。

  帝王最恨的并不是贪官酷吏,而是乱臣贼子。帝王讲政治的第一要义是用忠君理论教育臣民,使之入脑入心。历代王朝对已故名臣追赠谥号,首选的便是“忠”,文忠,忠文,忠武,忠定、忠宣、忠烈、忠肃、忠毅、忠襄、忠宪、忠节、忠简、忠介、忠愍、忠慤,等等。即使是给生者赐名,皇帝第一个想到的用字仍然是“忠”。有皇帝御赐的三个“忠字宝贝”为证:杨国忠,朱全忠,魏忠贤。

  杨国忠,本名钊,杨贵妃族兄,唐玄宗为之赐名“国忠”。 朱全忠,原名温,参加黄巢起义军,复叛降唐朝,唐僖宗为其赐名“全忠”。魏忠贤,市井无赖,自宫变姓名入宫,深得明熹宗信任,复魏姓,熹宗为之赐名“忠贤”。这三个“忠字宝贝”,杨、魏加速动乱和衰败到来,而朱全忠则彻底灭了李唐,取而代之矣。

  贞观之治连着纳谏美谈,忠直敢言的魏征向为史家所乐道。然而魏征却明言只愿做良臣而不愿做忠臣,让唐太宗大惑不解,便问忠、良究竟有何区别。魏征答曰:“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逄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魏征的意思是,人君要求臣下忠直,首先你自己要明,能与臣下同心协力治理好国家,从而共享荣华富贵;只让我替你卖命,却不得好报甚至蒙冤而死,及死后又是平反,又是追授职衔,备赐哀荣,我才不当那种傻瓜哩!魏征所言,和古老的《尚书》中“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意思相同。然而,这种先治国而后享乐的明君总是很少,倒是“急逐乐而缓治国”的“暗君”数不胜数。人主带头践行享乐主义,其结果,诚如荀子所言,“将以为乐,乃得忧焉;将以为安,乃得危焉;将以为福,乃得死亡焉”。秦王朝、隋王朝兴勃亡忽短命而终,与胡亥、杨广践行享乐主义大有关系,而西晋王朝更是把奢靡浮华玩到极点,仅凭这一点,它就不会长寿。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