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常常被人解读为反文明、反科学、回到原始社会,开历史倒车。这恐怕是误解老子了,结合“小国寡民”一章的整体来看,本章主要论述和平、反战争的思想。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通行本第八十章)
一、老子反对武力侵略
老子为何要提倡“小国”,因为“大国”并不是天生就大,“大国”是怎么大的,必然是通过战争侵略的方式获得的。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朝就是一个大国,这个大国是怎么来的呢,那就是通过战争的方式实现的。大国成就了统治者,却让人民生灵涂炭、流离失所。战争会让无辜的人民白白送死,让一个个家庭四分五裂,灾荒四起、民不聊生。我们之所以歌颂秦始皇的功劳,是因为我们还有皇权思想,还缺乏人权思想,我们不从个人角度想问题,而从皇帝角度想问题。
如果统治者没有成为“大国”的野心,治理好“小国”,坚守和平,不侵略,不战争,这样人民就可以安居乐业了。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战争,都是因为想成为“大国”的野心而争夺土地引起的。所以老子认为要实现和平,那就不能有成为“大国”的野心。
如果坚守和平,不主动战争,那兵器可以有,但用不上,只能用于防御,所以老子说:“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有人认为这是反科学,有技术不使用,这是一种误解,有兵器而不用,这是一种和平思想,这完全是积极的,比如有核武器,难道就要使用核武器吗?“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也不是说人民不能迁徙,而是说不要为了战争而强制让人民远徙去参战,这样会让人民白白送死,同时让人民的家庭四分五裂。
为何有日本侵华战争,因为日本很小,是“小国”,他想成为“大国”,怎么实现,只有战争。我们反对日本侵华战争,实际上就认同了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认为老子的“小国寡民”不是消极的,相反是积极的,而且这种理念是永恒的--和平外交,不使用武力。另外,现在的欧洲就是“小国寡民”(各个国家也不大,人也不多,却很富裕、自由),我们却不能说欧洲是历史倒退,不能说欧洲是原始社会,相反欧洲是相对理想的社会。
二、老子反对武力侵略之后的文化侵略
如果统治者没有成为“大国”野心,不侵略、不战争,也就不会扰民,人民则自富、自化、自正、自朴,“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并不是主张反文明而回到原始社会,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论述“小国寡民”,那就是反对武力侵略后的文化侵略。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那就要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这就是文化侵略,你凭什么要“书同文”?凭什么要消灭多样化的文化样式?
如果某个国还是“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别的国也不能强制性去输入文字和文化,他自己会发展出他自己的文字和文化。人家有人家的文化,人家有人家的自由,你凭什么要让人家强制接受你的文化?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认为老子反文明。老子只不过是在反武力侵略,同时也反对武力侵略后的文化侵略,强制对他国人民接受教化,进行意识形态灌输。如果一国的文化很先进,别的国家自然会去学习,是自愿的,而不是强制性的。比如,我们学英语,不是别国让我们强制性学,而是我们需要英语;我们也主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见十八大报告),也不是别国强制给我们的,而是我们需要这样的文化价值。老子并不反对学习先进的文化,只是反对通过武力战争的方式侵略别国,还强制性让别国接受其文化。日本曾经一边搞侵华战争,一边搞文化侵略,这是我们极力反对的,也是老子所极力反对的。
国与国之间应和平相处,互不侵犯,所以老子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结合“小国寡民”整章来看,老子并不是反文明,而是在提倡一种和平、人权、自由、平等的价值观。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