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界应继承好“道医同源”的传统,把道教界学医、重医的传统恢复起来,使之成为道教徒学道、修道的必要内容。
一
道教作为一个高度重视生命的宗教,历来就有重视医药卫生之道的传统,涌现出诸多深谙医药之学的高道,他们不仅是道门的宗师,也是中国医药学史上的大医家。他们在道教仙道贵生、养生修真、济世利人、修道积德、生道合一等思想宗旨的指导下,通过长期不懈的医疗实践和对人体生命奥秘的探索,在人体医学、病因病理学、治疗学、食疗学、疾病预防学、药物学(本草学及化学制药学)和医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中积累了丰富的医学思想,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道教医学流派,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著名道教人物葛洪,不仅是道教的思想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他编著的《肘后备急方》,对伤寒、温病(热性传染病)、疟疾、痢疾、时气(流行性传染病)、瘟疫、疫疠(急性传染病)、丹毒病、沙虱病、食物中毒等疾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都作了详细的记载。著名道教宗师陶弘景,著《肘后一百方》、整理校订并集注《神农本草经》,对药物学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葛洪与陶弘景作为道教早期的代表性人物,他们既重道又重医的传统一直为道教继承和发扬,并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可以说,不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道教文化与中医学都存在着深刻而又密切的联系。深入探究并挖掘这一学术矿藏,无疑是当代学人一项文化责任,而且对于今天我国中医药事业仍有着重要的启发。其中,孙思邈提出的“大医”思想,就特别值得探讨,以昭示其中蕴含的现代价值。
二
唐代著名道士孙思邈,他的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取义“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的百科全书,被誉为“人类之至宝”,由于他对中华医药学和人类健康作出的杰出贡献,后人尊奉他为“药王”。“大医精诚”与“苍生大医”,是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的重要理念,对于从医者必备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要求。分析其内涵,大体包括医道体认、医德修养、医风模范、医术造诣四方面的内容。由于孙思邈既精于道学又精于医学,这一“苍生大医”理念,也深深地烙上了道教文化的印痕。
第一,天道贵生的医道体认。苍生大医的理念,首先体现在医道的体认上。道教认为,“生生之谓道”。孙思邈秉承这一思想,认为医参道枢,学医的目的在于体认天道好生之德,业济苍生。在《千金翼方序》中说:“原夫神医秘术,至赜参于道枢。宝饵凝灵,宏功浃于真畛。”意思是说,探寻历代神医奇妙医术的根源,最深奥的原因在于他们体察到了天道的关键;宝贵的方药凝聚着天地的灵气,其宏大的功效融通着天地造化的妙用。又说:“辔策天机,全生之德为大。”意思是说,把天机一样高深的医学理论驾驭得得心应手,为的是让人们健康长寿,这是最大的福德。在这里,孙思邈将医术之精微与大道之枢要相参,将方药救人的功德与天道生生之德相比。将行医称为“辔策天机”,将行医目的归结为“全生之德”,这就在医道的体认上,也就是对医道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上,将它定位在体认天道好生之德。因此,医道,就是天道的延伸;医生,是天道生生之德的代表。
第二,普救含灵的医德修养。“道之在我谓之德。”医德的源泉,来自于对医道的践行。医家体认天地好生之德,就要有“普救含灵之苦”的大愿。孙思邈非常重视医德,在《大医精诚》篇指出,大医要“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意思是说,作为苍生大医,要有慈悲济世的大志向。孙思邈强调大医要发大慈恻隐之心,即是强调医德的源泉来自人类的天性。因此,在孙思邈看来,医道贵在体认天地好生之德,医德应是人性本然之善的自然流露。
孙思邈非常重视这种医德的修养,他在《大医习业》篇中列出了养成医德的途径,他说:“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 “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强调从医者要明仁义之道,养慈悲之德,更要体人性之真,任天数之运,不以吉凶挂意,不以得失留心。他还说:“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这些皆是孙思邈苦口婆心劝化医者勤修医德的要论。
第三,无欲无求的医风模范。大医之德体现在治病过程中,就是良好的医风。孙思邈认为,大医的风范,在于一“诚”字,体现为澄神内视,不皎不昧,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一任人性本然之善行事,一任医者普救含灵之苦的天职行事。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