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悟禅心
发布日期:2014-06-12 15:57:43 来源: 作者:辛鹏宇 编辑: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红楼一梦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世间痴男怨女之情,在这部巨著中,也体现了佛教的睿智、通透与证悟,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因果观、无常观和色空观。

  因果观:三世因果,木石前盟

  前世,西方灵河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得了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汲收天地日月的精华灵秀之气,脱胎换骨成就了女儿身。今生,神瑛侍者转世凡间成宝玉,绛珠仙草则幻化成黛玉,要把她“一生所有的眼泪”还给这位前世用甘露灌溉她的恩人。这就是《红楼梦》所展现的前世今生的因果观。

  了解佛门因果观,是宏观理解《红楼梦》的一把钥匙。佛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要想知道前世种的因,可从今生承受的果报来判定;要想知道来世将承受什么果,就看今世种下了什么因。这就是佛教的三世两重因果观。三世,是前世、今生、来世;第一重因果,是前生的因形成了今世的果;第二重因果,是今生的因形成了来世的果。

  《红楼梦》中,《收尾·飞鸟各投林》总写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冤冤相报实非轻,分散离合皆前定”,每个人物的命运都有其前因后果,都在因果规律的掌控支配之中。“欠泪的,泪已尽”说的是黛玉,“有恩的,死里逃生”说的是巧姐。巧姐是王熙凤的独生女,贾家败落之际,巧姐被唯利是图的舅父卖至烟花巷,幸而被刘姥姥救出,逃离了悲惨的人生境况。看似偶然的死里逃生,实际是凤姐偶然救济刘姥姥积攒下的余庆。至于凤姐本人,则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也是因果律的作用使然,正所谓“福祸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无常观:诸行无常,好即是了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的经典场景,它之所以经典,在于一首如泣如诉的《葬花吟》,缠绵悱恻、柔肠寸断地道尽了黛玉积聚一生的忧伤和凄楚。人如花,花即人,百花凋零,恰如红颜薄命,表面上葬花,实则是哀己。读《红楼梦》的很多篇章,让人感受到其中弥漫着浓郁得化不开的无常情结。这种情结,正是来源于佛教的无常观。

  佛教的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是说世间一切事物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化,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世间事物都是“变易法”,有出生必有死亡,有形成必有毁坏,有聚合必有离散。从无常观来看,世上万事万物都是无常。极尽繁华,不过是一捧细沙。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销耗……”《红楼梦》中《恨无常》一曲与开卷第一回中的《好了歌》暗合,表达了作者看待世界的无常观。《好了歌》的第一层意思是,“好”即“了”,在正好的时候,也正是悲剧的开始,纵然曾经拥有一切,也终不免无常的到来。而它的第二层意思“世人都晓神仙好,却尘缘万种不能了”,就是在看透了人世的沧桑无常后,警醒世人不要迷恋尘世的繁华,而忘记追求涅槃寂静的境界。

  色空观:色即是空,红楼一梦

  姑苏乡宦甄士隐,摆脱名缰利索的羁绊,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一日午睡,梦中随着一僧一道来到“太虚幻境”,见石牌坊上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意思是说财色情欲是假,本心本性是真。当世人追逐本来没有的东西,并把它当成生命的意义时,本来具有的心性反而没有了。把假的误认为是真的,就会把真的反而当成了假的;把虚无误认为是实有,就会把实有反而当成虚无,这就是红尘众生相。

  因此,超越幻相,证悟空性,就成了禅修的无上法门。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本来是大荒山青埂峰无稽崖下的一块顽石,那里是幽隐灵秀之境。但因这石头凡心炽动,遂幻化成通灵宝玉,到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经历风月情浓的世俗生活,可惜“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诸法无常,万境归空。沉迷于色是轮回之路,观色悟空是解脱之途,只有悟透了空性,才能断烦恼,脱轮回。

  《红楼梦》第一回写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阐释了由空到色,再由色悟空的过程。宝玉的人生刚好体现了这一心路历程。从全书整体结构上看,《红楼梦》以“梦”始,以“梦”终,凸显了“色即是空”的佛教思想。

  通过《红楼梦》的行文布局足可见作者对佛学的透彻体悟。“三生因果”演绎“木石前盟”的情缘,“诸行无常”点拨“好即是了”的禅旨,“色即是空”勘悟“红楼一梦”的实相。曹雪芹将因果、无常、色空的佛学思想融入文学创作,使人们在欣赏荡气回肠的红楼文字时,也得到了一份对佛理禅心的体证和感悟。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