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古代中国,士大夫风气是民风的集中和精神的体现,士风不好,读书人都是阴阳人,“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要求民风知廉耻是很难的。今天的大学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比较精准和集中的体现。大学里表现出的权力加资本,基本能看出社会的精神是什么样的。可怕的是,前30年是权力对大学精神的干涉。我记得北大校长江隆基离开了北京大学发配到兰州大学当校长,是因为彭真说要把北大办成水晶一般纯洁的共产主义大学。江隆基说这不可能,大学是学习机构,而且他也是老共产党员,很早就入党了,但很生气,就去兰大当了党委书记了。那时候仅仅是权力的干涉,还有一些安贫乐道的老学者在坚守。1978年改革开放后,权力对大学的干涉没有纠偏,又加上了资本,这个合谋以后更可怕了,有人觉得还不如80年代。因为80年代还有一些老先生还在,资本对大学的干涉没那么严重,只有一个毒品,后来有了两个毒品,这是现在大学更不堪的一个原因。
向西求法实乃商业精神淡漠的历史宿命
现场网友:西方社会为什么有契约精神,是因为他们对商业比较重视,中国国内阶层的划分,造成商人在社会上尤其在古代并不是属于特别重视的阶层。您对士农工商在现今社会有什么看法?
余世存:商人在时空中天然地被分到西方和秋天的空间和时间中去了,这很有意思,大概是秋天一年有收成了,需要去市场交易、交换了,这是商人意识的一个契机。在西方文明中,人们很注意义利,虽然讲道义、正义,但也讲国家利益、个人利益,所以产权意识天然明晰。东方人处在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中,没有契约精神。到今天为止,我们的产权制度很不明晰,这是一个大的时空背景。
还有一个历史脉络,中国的时空观在夏商周才开始觉醒分成,没有分之前是一个混沌阶段。中国周朝以前的人没有四季的概念,也就是没有四象的概念,一年只有上半年、下半年,只有春和秋,到了周朝才有春夏秋冬四个概念。东西南北和春夏秋冬的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定型,这一方面是进步,同时也是一种伤害,伤害是对时空的割裂,分裂是“道为天下裂”,每个人站在时空的碎片上。孔子是站在东方,老子站在南方和北方两个维度,墨子在西方,这是中国先秦意义上的东西南北。所以墨子是有商业精神,也有平民、理性精神,还有科技精神,这都是西方的精神。
可惜的是,秦汉后,墨家被压下去了,是因为小手工业者交换的东西被打压下去了。毛时代的农民、农村和小城镇的小手工业者、小商人也是被打压的。墨家被打压下去后,中国的时空维度缺乏西方的维度,也就是缺乏秋天的维度,没有自己的收获、收成,靠大家长赐予,这是隐含的一个线索。中国商人处于被打压的状态,商人即使发财了,穿的衣服、坐的车都是不能超过当官的,都是有讲究的,在士农工商里面排在末的一位,是最末等的,所以商人都是要孩子去读书。中国提倡耕读传家,没有说提倡以商传家。商业精神在中国意识里很淡漠,近代以来向西求法,希望西方文明进来参与中国社会建设,我觉得有历史的宿命在里面。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