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周刊》杀戮事件后,西欧领导人携手走上巴黎大道,游行反恐;欧美文化界讨论言论自由的边界、族群裂缝的弥合、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为。此时,俄罗斯的知识界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莫斯科的一千两百多万人口中,有数十万穆斯林。法季玛·阿尔巴科娃(Албакова Фатима)就是其中一员。今年57岁的她来自印古什族——车臣族的兄弟民族,现在是莫斯科大学哲学系教授、高加索各民族大会最高理事会理事,也是俄罗斯联邦社会院议员、议会上院联邦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在俄罗斯联邦社会院,她就职于族群关系与良心自由委员会。
她的经历值得一说。1940年代,车臣、印古什等民族,被斯大林以部分人曾为纳粹德国服务为由,整体流放中亚和西伯利亚,迁徙中人口损失惨重。1957年,阿尔巴科娃出生在流放地哈萨克斯坦。平反后,她随父母搬回北高加索的故乡,但那时印古什族的土地房屋已经被分给了邻近的民族,这为本地区的民族矛盾埋下了隐患。
阿尔巴科娃求学于南高加索,1990年在格鲁吉亚获得艺术学博士学位。其间南高加索社会动荡,亚美尼亚人和阿塞拜疆人出现武装冲突;格鲁吉亚人要求独立的第比利斯事件发生,19人身亡。
1991年,阿尔巴科娃进入格罗兹尼的车臣-印古什大学任教。那一年苏联解体,车臣搭上苏联解体后民族独立的热潮,宣布独立;印古什继续留在俄罗斯联邦。此后印古什人和奥赛梯人因领土问题产生血腥冲突。1994年-1996年,第一次车臣战争发生,她的大学受到波及。
上个世纪的最后一年,普京主政,第二次车臣战争打响。而阿尔巴科娃则在莫斯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成为莫斯科大学教授,讲授文化社会学、东方哲学人类学、国际冲突与问题解决等课程。她著有《伊斯兰伦理法律和社会的迫切性》、《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预防》、《伊斯兰社会经济活动的教规》、《现代政治进程的社会文化分析》等书。2008年俄罗斯格鲁吉亚战争后,她在中文媒体发表了《缓冲带的意义和悲剧》。
独特的经历和直击的苦难,使她更珍惜宗教宽容、民族和谐的理念。她的观点,代表了一位俄罗斯穆斯林知识分子、一位经历独特的高加索人的思考。以下为腾讯文化对阿尔巴科娃的访谈:
《查理周刊》事件:罪犯是用私刑惩罚记者
腾讯文化:法国恐怖袭击的制造者是来自阿尔及利亚的移民,和中东的伊斯兰国有联系。不少评论把这次袭击和伊斯兰教以及族群冲突联系起来。你如何看?
阿尔巴科娃:学者们一致认为,恐怖主义和宗教、民族没有必然联系。通常情况下,恐怖主义行为与社会和法律问题相关。现代国际恐怖主义这一现象还没有得到充分研究,很多问题还没有客观和明确的答案。
法国刚发生的悲剧,以及其他一些恐怖袭击,被冠以“伊斯兰恐怖主义”之名。 很显然,恐怖分子的行动是为了完成非常现实的世俗任务。他们认为自己认同特定的宗教,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但是他们这种行动只是基于自身对宗教文本的理解,和伊斯兰的精神内涵没有任何关系。罪犯是用私刑惩罚记者。
腾讯文化:《查理周刊》的讽刺性漫画被认为是导火索,你怎么看?
阿尔巴科娃:我对逝者致以哀悼,他们死于如此的暴力袭击,让人震惊。但是我不能为法国漫画家的行为辩护,他们破坏了圣人、先知的形象,而这先知受世界近一半人的崇拜。
腾讯文化:你如何看待近期“伊斯兰国”和“博科圣地”等组织的肆虐?
阿尔巴科娃:需要注意的是,近几十年,在世界上可以观察到激烈的社会结构的变迁,而这由最有影响力的大国的最基本经济利益决定。尤为尖锐的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不可预测的断层在国际社会各领域被观察到。在日常意识的层面,人们对未来产生一定的担心。单个人和整个民族的日常生活,被卷入了无用的政治话语,引致对文化(宗教)身份认同的焦虑,而这种认同就像是自我保存的保证。
不幸的是,世界被暴力所荡溢,尤其是中东地区。几个世纪以来,为了攫取更多的土地,战争倍增。国际社会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在这一地区如何实现停火。
悲剧未从根本上改变俄罗斯对待穆斯林的态度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