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禅宗如何看待“特异功能”
发布日期:2015-07-23 17:14:32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蔡栋 编辑:陈峥

  五台山的隐峰禅师,俗家姓邓,人称邓隐峰。他曾师事石头希迁和马祖道一两位宗师级人物,按辈分还是黄檗希运的师叔。他在马祖处开悟,成为一代高僧。据《五灯会元》中的记述,他生性诙谐幽默、潇洒不羁,也具有一身修行所带来的副产品——神通。有一次他路过淮西,遇到官军与藩镇割据的叛军交战,胜负不分。出于慈悲心,隐峰禅师决定用“特异功能”平息战事。他把锡杖扔向空中,自己则飞身而过,众士兵目瞪口呆。不知是隐峰禅师提前用“特异功能”潜入了士兵们的梦中,还是篡改了他们的记忆,士兵们竟感觉眼前的情形与此前梦中的情景一模一样。大家惊讶无比,只顾行注目礼了,顿时无心打仗,一场兵祸消于无形。

  按照传统神话的套路,故事至此,应该皆大欢喜,可《五灯会元》叙事到此,却笔锋一转,开出现了大逆转,这个逆转揭示了禅宗对显露“特异功能”的态度。隐峰禅师使用了神通,他担心这种“特异功能”的使用会“惑众”,于是回到五台山,在金刚窟前圆寂了。

  隐峰禅师即将圆寂时,诙谐幽默的一面又显露出来。他决定再用一次“特异功能”——倒立而逝。他的遗体一直倒立在地上,犹如生根一般,众人怎么抬也抬不动。他的妹妹也是出家人,恰好也在,走上前来说道,你活着的时候不守规矩,死了怎么也荧惑众人?说罢一推,隐峰禅师的遗体才倒下。

  在大众面前使用“特异功能”,在禅宗认知里是一项很严重的罪过。用其话语来讲,这会“惑众”。“惑众”可以理解为扰乱世俗秩序,打破宗教与世俗之间的微妙平衡。这里还有一层含义是,禅宗希望民众从“明心见性”、追求智慧的规范角度去理解、体验佛教,而不是基于追求“特异功能”的目的。而禅师在大众面前显露“特异功能”,就会扰乱民众的“正信”之心,让大家接近佛教的目的变得不纯。隐峰禅师使用“特异功能”出于慈悲之心,尚且不能逃脱“惑众”之嫌,可见禅宗对这一问题的严厉态度。

  现代性的发展造成了知识与信仰的分离,科学与宗教各成系统,互不统属。每当我们用科学的标准来批判那些所谓的“特异功能大师”时,他们会拿出一套科学边界之外的宗教标准来辩解。然而,禅宗的态度证明了,在传统宗教内部,一样可以找到批评“特异功能大师”的理论依据。对他们的批评,既可以基于自然科学,也可以基于宗教学。骗术就是骗术,既非科学,和宗教也毫不相干。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