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战乱的手工业者纷纷迁入莫斯科,为公国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1325年,莫斯科伊凡大公用重金贿赂金帐汗国的大臣,得到了弗拉基米尔和全俄罗斯大公的称号。而后,他说服总主教彼得将驻地从弗拉基米尔移到了莫斯科。从此至15世纪,莫斯科教会的首领就赢得了“基辅和罗斯总主教”的头衔。
在面临民族危难的关头,宗教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对此,别尔嘉耶夫说:“俄罗斯已经成为模糊的概念,而宗教却比任何东西更能够把俄罗斯人联系在一起。”莫斯科大公也看到了这一点,他非常注意借助宗教的权威,他将大片的土地赠送或低价转让给教会,在莫斯科建立起第一座砖石结构的大教堂——圣母安息大教堂。而教会则通过宗教途径,不断加强莫斯科公国的影响力。
就这样,莫斯科公国利用各种手段不断地兼并别的公国,壮大自己,并开始实行摆脱金帐汗国统治的政策。到伊凡三世前期,以莫斯科为中心的政治统一已经基本完成。1480年,伊凡三世率军打败了阿合马汗的进攻,从此蒙古人逐渐放弃了对罗斯人的统治。
与之对照,拜占庭帝国却于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1472年,伊凡三世赢取拜占庭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亚为妻,将拜占庭宫廷礼仪引入莫斯科,同时采用拜占庭帝国双头鹰的标志为自己国家的国徽。
更为重要的是,莫斯科成了“第三罗马”。所谓第三罗马,是相对于“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这两个罗马而言的。它不仅是个政治概念,更是个宗教文化概念。
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92年,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帝国国教,走上了与政权紧密结合的路程。西罗马帝国覆灭以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存在了近千年,东部基督教会自称正教,强调继承了正统的基督教,以示与西部教会相区隔,东罗马帝国是第二个教权和政权紧密结合的帝国。如今,东罗马帝国覆灭,教权和皇权理应由强大起来的俄罗斯继承。
既然如此,俄罗斯的最高领导人就不能再被称作大公,而应该使用两个罗马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凯撒。于是,在斯拉夫文中取凯撒(Caesar)的音“沙”组成“沙皇”(俄文为:царь)一词,这就是“沙皇”的来历。
1547年,在克里姆林宫的乌斯别斯基教堂举行的加冕礼上,伊凡四世被授予“沙皇”的称号。大主教马卡里在伊凡身上画了个十字,并将王冠戴在他头上,这象征着他的权力既来自于拜占庭帝国,又来自于上帝。一个新的政教合一的专制国家就此产生了。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