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间佛教”的基本信仰——中道佛教
近来读星云法师关于人间佛教的一篇演讲稿,题目是《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深受启发。法师将“人间的佛陀”所展现的人间佛教的特性归纳为六个方面:一、人间性,二、生活性,三、利他性,四、喜乐性,五、时代性,六、普济性。大师在回答“什么是人间的佛教”时,又提出了六点意见:
1、五乘共法是人间的佛教
2、五戒十善是人间的佛教
3、四无量心是人间的佛教
4、六度四摄是人间的佛教
5、因缘果报是人间的佛教
6、禅净中道是人间的佛教
以上内容都是传统佛教的基本教义,但大师都结合当今社会一一予以新的阐释。这使我觉得,所谓人间佛教,并不是要另起炉灶,标新立异,重新搞一套新的玩意儿,而是对传统佛教的基本思想作出适应时代的新解释,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即可。这一点,印顺长老也曾屡屡谈及。比如在讲到太虚法师的人生佛教时,就不仅看到这种思想的“对治”一面,同时也看到它的“显正”一面。从“显正”的角度来讲,印顺法师认为,“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教,为古代佛教所本有的,现在不过将他的重要理论,综合的抽绎出来。所以不是创新,而是将固有的‘刮垢磨光’。佛法,只可说发见,不像世间学术的能有所发明。因为佛已圆满证得一切诸法的实相,唯佛是创觉的唯一大师,佛弟子只是依之奉行,温故知新而已。”
不过,传统佛教的义理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让人望而生畏甚至望而却步。这是不利于佛教思想传播的。近些年我一直在想,能否在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中找出它的最基本线索,再由这条线索将各种珍珠般的思想串将起来?思考的结果,我觉得唯有“中道”思想堪称整个佛法的基础,佛教的各个学派无不是在这一基本思想之上构建出自己的学说。更为可贵的是,中道圆融思想正是当今人类社会最迫切需要的精神资粮。
众所周知,“中道”思想是释迦牟尼佛结合自己的求道经验提出的,他针对印度当时存在的贪著欲乐(主要是在家的婆罗门)和强调苦行(主要是出家的沙门)这两种风尚,指出无论是纵欲还是苦行都无法达到证道的目的。他说:“诸比丘!世有二边,出家者不应亲近。何等为二?于诸欲爱欲贪著事,是下劣,卑贱,凡夫所行而非圣贤,无义相应。自烦苦事,是事非圣贤法,无义相应。如来舍此二边,依中道而现等觉,眼生,智生,寂静,证智,正觉,涅槃所资。”(《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一五)释迦一生的说教,始终贯穿着“中道”的法理。以“缘起法”为例,《杂阿含经》将之定义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减故彼减”。就是说,事物如果没有某种关系性,就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以其自身形式固定不变地延续下去。某种意义上说,“中道”就是一种力图摆脱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从而带有超越差别、圆融统一的理论机制。翻开佛教史,我们看到,释迦牟尼在对传统思想作出必要的扬弃,批判地吸收以“九十六种外道”为代表的同时代其他思想家的“合理”成份时,采取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正是“中道”。
大乘佛教时期,“中道”思想又得到极大的发挥,其中集大成者则是龙树。龙树所处的时代,传统佛教已分化成数十个派别,公元前后兴起的大乘佛教至此也有了两百多年的历史。派系与派系之间的争斗,特别是大乘和小乘之间的对立已经相当严重,甚至可以说危及到佛教的命运。比如“小乘”一词即是后来兴盛起来的“大乘”佛教对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蔑称,相反传统佛教也极力主张“大乘非佛说”。在部派佛教内部,各派思想趋向极端,其中有的因提倡“极空而破坏了世俗”,有的因主张“极有而不知胜义”。此外,印度教的复兴也向佛教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龙树唯有确立不二的“中道”,方能适应多方,兼容并蓄。
龙树的中道思想集中体现在他那首广为传诵的“三是偈”上:“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中论》卷四)此偈要求我们从“真谛”(指事物的本质)和“俗谛”(指事物的现象)两个方面去看待事物。从“俗谛”说,因缘和合产生的各种事物都是存在的;从“真谛”看,这一切皆无自性,都“毕竟空”。但“世俗有”就是“毕竟空”,而“毕竟空”即存在于“世俗有”中。能够将“缘起”与“性空”统一起来,便是“中道”。这种思想既克服了小乘佛教的僵化,又纠正了大乘佛教谈空而蔑视人间善行的弊病,因为“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同上)这样,“中道”思想在理论上沟通了“性空”和“方便”,在认识上和方法上将名言同实相、俗谛同真谛统一起来,在宗教实践上将世间和出世间、烦恼和涅槃统一起来。由此可见,原始佛教的“假有性空”思想至龙树时才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
五世纪,世亲和他的兄长无著创立的瑜伽行派在宇宙观上认为,诸法宝相既不是有自性,又不是一切都无所有,主张放弃对有和无的执著。该派依据“万法唯识”的宗旨,用“依他起性”(一切事物都是依众缘而起)、“遍计所执性”(由于凡夫的种种虚妄分别而有种种虚构的体相在心上显现出来)、“圆成实性”(在依他起上离开虚妄分别,便证得圆满成就的真实)来解释一切现象之有无、真假。以绳为例,依他起性是说绳子的体由因缘所生,是假有;遍计所执性则如同夜晚将绳子误认为蛇,是似有而没有;圆成实性比如绳体的麻,是真有。瑜伽行派把佛教修习的全部目的归结为“转识成智”,即将世俗的世界观转变成佛教的世界观。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