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劲松:人间佛教的基本载体是居士佛教
发布日期:2014-05-23 15:44:50 来源:《宗风》 作者:何劲松 编辑:

  中国佛教(乃至汉传佛教),无论是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禅宗,都对中道思想做了很好的发挥,如天台宗的“一心三观”、“三谛圆融”说等。“一心三观”是北齐慧文首先提出的,他根据《中论》“三是偈”得出“诸法无非因缘所生,而此因缘,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为中道”的结论。(见《佛祖统纪》卷六)慧文的意思是说,任何事物都是因缘所生,所以是“假有”(假谛);因其虚假不实,所以是“真空”(空谛);空假不可分离,非空非假,便是“中道”(中谛)。于一心中同时观悟此三谛,即为“一心三观”。智顗的“三谛圆融”是对慧文思想的进一步发挥,他认为空、假、中三谛“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不相妨碍”,“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摩诃止观》卷一下)如此观察世界,方能把握绝对“真理”。

  佛教揭示的“中道”,无论是对待纵向的传统文化还是对待横向的其他文化,抑或是其内部的派系,都是摄取精华而吐弃糟粕的。作为一种精神,中道总是体现为扬弃、圆融,或者说是对立统一。没有这种精神,佛教无法发展壮大起来,更无法成为世界性宗教。佛教中,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如部派佛教时期的阿育王便是典型的代表。他虽以佛教立国,但却能善待其他各种宗教,和皈依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康士坦丁采取各种手段消灭其他宗教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古代佛教在中国和东亚各国的传播更能说明问题。自从传入中国佛教便积极谋求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三国时期的康僧会就曾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和“孝”的观念引进佛教,据此对佛教的伦理观进行必要的改造。因此,凡是同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不能相容的内容,如佛藏中“涉及男女性交诸要义”,“纵笃信之教徒,亦复不能奉受”,“大抵静默不置一语”。

  现代社会,就世界范围来说,我们迫切需要处理好两大关系:其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而广之,即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其二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道”佛教的缘起观对我们思考这些问题有些什么样的启示呢?

  一般说来,文化的多元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大的方面,我们可以举出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希腊文化,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以犹太教先知为代表的希伯莱文化,以及印度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非洲文化等。阿诺德·汤因比在他的《历史研究》中将世界主要文明区分为21种,其中有6种存在于当今世界。

  问题是,当今世界又出现另一个公认的事实,即所谓的“全球化”。全球化一般是指经济体制的一体化、科学技术的标准化。由于交通、通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世界各地被连接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庞大的地球已变成一个“地球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表面上某些强势文化似乎跃跃欲试,大有将其他文化统统取而代之的架式,但实际上,文化的多元化特色,尤其是多元化意识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加凸显出来。

  文化的多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方向,那么多元文化(或“文明”)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不同的文化之间固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冲突,但这种冲突是文化的本质抑或是其表面现象?人类历史上有没有一种将各种异文化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理论?对此,东西方有识之士因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结论也大相径庭。西方有人认为,“未来世界冲突的根源将不再是意识形态或经济利益的,人们的巨大分歧以及冲突的根本来源将是文化的。民族国家在世界事务中仍将保持强大的力量,但是全球政治的根本性冲突将发生在不同文明的民族群体中。文明的冲突将支配全球政治。文明之间的分界线将是未来战争的分界线”。

  我们说,人的行为是受其意识支配的。人们对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不同,肯定会影响到所采取的相关行动。如果真像某些西方人所说的那样,文明之间本质上就是对立的,那么文明与文明只能是与邻为壑,甚至是歼灭对方,唯我独存。然而,东方传统文化,特别是佛教,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即不同文明之间虽然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冲突和摩擦,但本质上是可以互补的。因此,文明之间应当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实际上,整个佛教史就是一个不断同异文化碰撞、交融的过程。佛教总是承认对方的存在,尊重各自的差别,然后再在更高的层次上谋求统一。

  在释迦牟尼以及大、小乘佛教的创立时代,环境还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更未出现像今天这样的生态危机,所以佛典基本上没有涉及我们今天意义上的环境问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佛教同生态问题无关。相反,其教义中却蕴藏着大量而又深刻的生态思想。下面我们仅以捕捉关系性的缘起中道思想为例,看看这些思想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所显示出的重要意义。

  缘起法则既包含存在论的关系性(空间的关系性),又包括生成论的关系性(时间的关系性),事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每一种事物都必须同自然界其他生物相共生,这种共生的多样性是维持我们这个世界的第一原理。绿色佛教认识论的底流亦源于此。中国佛教史上,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说”同我们今天所讲的环境哲学也是相通的,“法界缘起论”对一切事物现象关系的极其透彻的探索,是一个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有机整体论世界观,这一点应当引起今天的环境哲学家们的高度重视,因为在环境哲学家那里,地球首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将缘起观运用于解释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关系时,佛教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依正不二”论。“依”即“依报”,“正”即“正报”,前者为环境,后者为生命主体。“不二”就是“二而不二”,也就是“一”。此处的“报”指因缘和合所引起的果报,就是说主体与环境作为果报而显现为不二。

  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从未停止过。人在与环境打交道的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的文化与社会环境,因此人类的综合环境是带有历史性的主体环境。人是影响环境、变革环境的历史存在,同时也受着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生态学将主体制造环境的作用称作“环境形成作用”,而将环境对主体的影响称作“环境作用”。“依正不二”的缘生思想展示了一个重要原理:即在生命的层面上,主体生命状态的变革必然会引起环境状态的变化,其法则为:人的活动→环境形成作用→环境的变化→环境作用→人的反应→人的适应。人和环境二者相互影响,是作用、反作用的关系。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