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宗教
发布日期:2014-05-26 13:47:45 来源:《阳光》 作者:卓新平 编辑:

  5. 把宗教与敌对势力相关联

  在中国仍有不少人认为,以“敌情”观念来看宗教有其一定道理,因为宗教与敌对势力、境外反华势力的直接关联乃不争的事实。中西“冷战”关系的延续,境外一直不停地以宗教形式的渗透的看法仍在加深。从宗教层面上,当今中国谈论较多的是基督教代表西方精神对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精神的挑战。大卫·艾克曼在《耶稣在北京》中关于“基督的羔羊”终将战胜“中国龙”之说,就像警钟长鸣那样在当代中国人的脑际回荡。很显然,在民众心境和社会舆论的影响下,宗教不可能得到可靠的信任,故而对宗教多为提防心态,涉及宗教的种种考虑也易于与维稳、防渗透、反分裂等国家安全之需联系起来。

  中国宗教理解的希望

  1.认识宗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

  改革开放使人们可以对中国传统中的宗教加以重新认识,承认儒、释、道就是以宗教形式及其宗教精神而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其“三教”并立之“教”既有“教化”意义、更有“宗教”意蕴,它们的宗教性甚至在今天中国社会中仍得以保留和延续。除了佛教最初是从印度文化范围传入之外,儒、道及许多相关的中国民间宗教或信仰都是在中国土生土长,典型的“中国制造”。而佛教也在中国形成其与印度本土根本不同的中国特色,“化”为中国宗教。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并非与宗教无缘,而是密不可分。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比重,甚至起着核心作用,是中国传统社会具有关键意义的精神支撑;而且,中国传统文化及精神生活若离开了儒、释、道三教,则会空洞无物,几乎无所依靠。儒、释、道与中国众多民间信仰共构起中国宗教的存在形态和涉世特征,已经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核心构成。而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很早就传入了中国,在上千年的历史中也一定程度上有了中国特色,形成其中国化的发展。所以说,中国社会及文化并非与宗教无缘,我们也决不能以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来对待中国古今的宗教存在。

  2.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性的理解

  中华文化之“道”有无宗教精神、是否包括宗教内容?这在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中已被质疑或遭到否定,由此方有对宗教与中华文化关系的另类解读,从而出现与整个世界文化之宗教理解的巨大差异。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此在两个方面出现了突破。一是肯定宗教是文化,指出“在人类的文化知识活动领域中,宗教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罗竹风、黄心川:“宗教”,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尤其在中国当代改革开放的初期,当社会舆论仍以“宗教是鸦片”的观点为主时,“宗教是文化”的提出在宗教认知上具有拨乱反正的巨大“解放作用”。二是承认文化中包含着宗教这一重要内容,并以“一个民族的宗教是构成其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的认识来看待中国文化与宗教的关系,主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中,应当包括宗教”(钱学森语)。尽管人们仍在争论宗教文化的性质和宗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但从文化本身来看待宗教就已经颇具肯定宗教文化的希望。

  3.政治上对宗教的团结合作

  在当代中国,不少人已经注意到宗教在古今中外实际上可与多种政治相关联、相适应,不同的政治也曾出于不同目的及需求而“利用”或“结合”过宗教。正确的政治应是积极扩大同盟者、减少敌对者的“统战”政治。这就是中国统战工作中常说的,“信仰上相互尊重,政治上团结合作”。从某种意义而言,宗教的存在及发展是否正常已成为当今中国政治的晴雨表之一,让宗教在其社会是成为“动荡”或“动乱”的因素,还是起“稳定”、“凝聚”的作用,这正考验着中国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智慧。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宗教应该起到的是“向心”作用而不是“离心”作用,宗教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的“辅政”功能,在当代社会仍然颇为有用。中国今天的执政党也在起相似的“统治”或“统领”作用,同样也会需要宗教的“帮助”和“维护”。

  4.宗教的社会意识

  宗教并不纯为有神、信神的信仰观念,不只是关涉彼岸、来世,而更是人们今生此世鲜活的生活;这种生活既有传统的积淀,也有当今的体验。中国已是共产党执政六十多年的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社会、政治上的变化实际上告诉我们对宗教的批判“已经结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宗教批判在根本上立足于社会批判、政治批判,而不是宗教批判本身,因为是当时的社会存在决定了其作为社会意识的宗教,宗教是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宗教这种社会意识的基本立足点。而今天的中国宗教是现今中国社会的反映,其作为意识形态也是反映我们自己社会存在的,是我们自己社会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而不是六十多年前中国剥削阶级社会、更不是一百多年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映。我们今天的宗教评价,包括其政治评价和意识形态评价,都是为了呵护、建设我们自己的和谐社会,是使我们的执政党有尽可能多的朋友和同盟军,而不是制造分歧、挑起矛盾,让社会陷入内乱。我们的立足点应是尽可能让我们自己的社会和谐,政治稳定,并消解意识形态上的张力。

  5.继续改革开放

  今后中国仍会保持对国际社会的开放,仍会与世界各界人士密切合作,这就需要我们认清世界宗教的现状,与各国宗教信仰者打交道、交朋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社会不应该只是消极地抵制外来影响,而必须融入国际大社会,在世界扩大中国的影响;因此不能把宗教当作堵塞外来影响的挡板,而应使之成为走向世界、沟通国际社会的桥梁。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宗教与其文化、价值观及意识形态都是相协调、相吻合、相统一的,中国要想实现其社会的和谐及与整个世界的和谐,也理应朝这种状况发展,使宗教在中国社会真正“脱敏”,成为社会正常发展的现象。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