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源于女性“贞操论”?
发布日期:2015-06-16 14:29:59 来源:腾讯网 作者:张宝明 编辑:胡擎银

  “她”字来源于女子自身的“贞操论”

  《新青年》上提倡“她”字与女子贞操问题讨论息息相关。《新青年》是最早提倡妇女解放的杂志之一,还是最早讨论女子贞操问题的先锋刊物。1918年5月15日,由周作人翻译的日本著名作家与谢野晶子的《贞操论》在《新青年》上发表,从而把“男女问题”中诸如平等、深交、同校等问题一一揭示出来。

  与一般意义上的反传统没有什么两样,《新青年》派的人物同样借助外来思潮,在《新青年》登了半年广告征集关于“女子问题”的文章而寂然无声后,周作人翻译了与谢野晶子的《贞操论》。虽然文章中还是以“他”称呼与谢野晶子,但要为女性寻找一席之地,并让“他”与“她”并行不悖的目的非常明确。

  《贞操论》意在说理:“倘这贞操道德,同人生的进行发展,不生抵触,而且有益;那时我们当他新道德,极欢迎他。若单是女子当守,男子可以宽假;那便是有抵触,便是反使人生破绽失调的旧式道德,我们不能信赖他,又如不能强使人人遵守;因为境遇体质不同,也定有宽严的差别;倘教人人强守,反使大多数的人,受虚伪压制不正不幸的苦;那时也就不能当作我们所要求的新道德。”

  对执意寻求新道德的“新青年派”同仁来说,男女各占“半边天”的意识已经为“她”的到来做了厚重的铺垫。接着,胡适的《贞操问题》在《新青年》5卷1号上发表。胡适进一步发挥了“一对一”的男女贞操观念:“贞操不是个人的事,乃是人对人的事;不是一方面的事,乃是双方面的事女子尊重男子的爱情,心思专一,不肯再爱别人,这就是贞操。贞操是一个‘人’对别一个‘人’的一种态度。因为如此,男子对於女子,也该有同等的态度。若男不能照样还敬,他就是不配受这种贞操的待遇。”

  随后,鲁迅的《我之节烈观》以及蓝志先、周作人、胡适等公开信中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更是将“女子问题”推向前台。不难看出,“她”字的出现已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1919年4月15日,《新青年》6卷4号扉页以“新青年记者启事”名义发布《女子问题》公告。公告认为,一切社会问题、家族制度问题无不与“女子问题”有关,所以女子问题乃是今日社会的一大重要问题。为了让男子“越俎代庖”的局面成为过去,“女子教育”、“女子职业”、“女子结婚”、“离婚”、“再蘸”、“姑息同居”、“独身生活”、“避妊”、“女子参政”、“女子权利”等都需要一一重新评估。在这样的“女权”形势下,具有思想史意义的“她”字呼之欲出。

  1920年,远在海外的刘半农在与同学的讨论中形成了《“她”字问题》一文,这也是他实践《教我如何不想她》的理论前奏曲。刘半农在伦敦将《“她”字问题》寄给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栏。《“她”字问题》成文于1920年6月6日,发表于1920年8月9日。遗憾的是,他理论指导下的“实绩”没有很快在报刊上发表。不过,这时的“她”和“牠”(它)已经在此得到了充分的表述。

  刘半农论“她”:“一、中国文字中,要不要有一个第三位阴性代词?二、如其要的,我们能不能就用‘她’?……我现在还觉得第三位代词,除‘她’字外,应当再取一个‘牠’字,以代无生物。”刘半农的言论随即引起激烈争论,首先是一篇署名寒冰的《这是刘半农的错》,认为刘半农是画蛇添足。不久,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发表署名孙祖基的《“她”字的研究》,对刘半农的创造表示支持。可是,很快又有了寒冰的追杀性文字《驳“她”字的研究》。或许正是有了如此炒作,“她”才得以立足。

  正是由于刘半农对“她”字情有独钟,所以他对“她”这半边天具有“男娲”补天之功。鲁迅在《回忆刘半农君》中深情地说:“他活泼、勇敢,打了几个大仗。譬如吧,‘她’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如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