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云峰:走向宗教的多元治理模式
发布日期:2014-06-09 13:57:07 来源:文化纵横 作者:卢云峰 编辑:

  解禁以来,台湾地区所实施的多元化宗教治理颇见成效。在戒严时代,情治单位很努力地控制宗教,但效果有限,一贯道就是在被压制的状态中逆市攀升,从一个人数不多的移民教派发展成在台湾地区举足轻重的庞大教团。由于社会成本太高,压制的措施难以为继,宗教治理处于事实上的无政府状态。解禁之后,由于新兴宗教数量众多,鱼龙混杂,其中难免有些团体会出现偏差,但是多元的治理模式往往可以防范于未然。当事态尚未扩大之时便会引起家庭、社会和媒体的关注;受到非议的宗教人物或许不会因此获罪,但他们所领导的宗教团体的发展会受到实质性的影响。由于社会分担了宗教治理的任务,权力机构无需太多介入便能消弭争议,防范宗教行为偏差于未然。

  宗教管理模式变化的背后是宗教观的转变。明清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是“正邪对立”的宗教观:儒教自视为正统,虽然他们也把道、佛列为“正信”,但有意维持其弱势平衡,僧道群体的规模受到限制;教派则被目为“邪教”,受到压制。国民党早期所实行的“以国家为中心的选择性管制模式”可以视为明清旧制的延续,其背后的宗教观也颇为类似,只不过在阐述时借用了一些现代的科学话语,其主要特征是“对手思维”与“政治化解读宗教”。伯虑愁眠的故事表明,如果过分从政治角度解读宗教团体,并采取打压措施,那么它们可能就会真的逐步走向反叛。我国明清时期打压教派的措施最为严厉,而教派造反却最为频繁,这或许就与此有关。随着解严的推进,台湾当局的宗教观开始发生变化。他们不再从教义上去判断宗教团体的“正”与“邪”,而是一视同仁,允许甚至鼓励多元宗教的存在。宗教间的平衡机制交由市场竞争来处理。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