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德智:死亡与人生
发布日期:2014-06-03 09:51:53 来源:爱思想 作者:段德智 编辑:

  四、死亡与人生的天地境界

  现在来谈第四个问题,即“死亡与人生的天地境界”。

  死亡不仅与人生的价值评估密切相关,而且与人生的天地境界也密切相关。境界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年,王国维(1877—1927)在《人间词话》中,在探求我国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曾突出地强调了境界的意义和价值,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23]在他看来,五代、北宋的词之所以独绝,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境界高。他的这番话同样也适用于人生的价值评估,我们同样也可以说:人生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者则自有大见识、大气魄、大成功、大事业和大价值。下面,我们就围绕着死亡与人生的天地境界这个问题,谈谈下面三个子问题:(1)何为境界和人生境界?(2)何谓天地境界?(3)死亡与天地境界。

  先谈第一个子问题:何谓境界和人生境界?在谈到词的境界时,王国维将境界定义为“写真景物、真感情”,断言:“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24]他还进一步提出了“三境界说”,断言:“古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其中,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即志向远大,敢于“独上高楼”。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焦悴”(柳永:《蝶恋花》),即执着,执着到不顾自己死活。第三种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即专注、坚韧与特立独行。[25]如果说王国维着眼的是艺术境界的话,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671—740)关注的则是一种宗教境界。他在谈到自己三十年的参禅心得时,说道:“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即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26]这就是说,他修炼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开始修炼时,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经过长时间修炼后,依然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前前后后,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境界。需要注意的是,青原行思的三山三水说虽然直接谈的是参禅的境界,但实际上却具有人生境界的意蕴,而且他将境界归结为人的主观认知也有其独到之处,对后世影响很大。后来,冯友兰在《新原人》中将境界界定为“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27]应该说与青原行思的三山三水说一脉相承。不过,冯友兰更多地强调了人生境界的差异性,强调由于人们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不同,宇宙人生对人的意义也就因此而不同。他举例说:譬如有两个人同游一座名山,其一为地质学家,另一个为历史学家。地质学家在这座山中看到的是其地质构造,而历史学家看到的则是历史遗迹。冯友兰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同是一山,而对于二人的意义不同。有许多事物,有些人视同瑰宝,有些人视为粪土。有些人求之不得,有些人,虽有人送他,他亦不要。”[28]冯友兰认为,尽管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境界,但就大同方面看,我们可能有的人生境界,不外四种。这就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很有名。现在,我们中国人谈人生境界几乎没有不谈他的四境界的。

  现在谈第二个子问题:何谓天地境界?冯友兰虽然谈四种境界,但他最想强调的却还是他的天地境界。既然所谓境界,其所意指的是我们对宇宙人生的觉解,既然我们对宇宙人生的觉解有多有少,则我们的人生境界因此便有高有低;“其需要觉解多者,其境界高;其需要觉解少者,其境界低。”[29]依照这样一个判定标准,自然境界即是一种“最低的境界”,因为它需要的觉解最少。在自然境界中的人虽然对宇宙人生及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觉解,但都觉解得不甚清楚;他们虽然尊奉自然和社会法则行事,但对这些法则却都没有深刻的觉解。“功利境界,高于自然境界,而低于道德境界。”[30]自然境界的根本特征在于: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为的目的在于“为利”。所谓“为利”,“是为他自己的利”。在自然境界中的人,虽然也有为自己的利的行为,但他对于何为自己及何为利并无清楚的觉解。而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对于何为自己及何为利,则均有清楚的觉解。他做事情,或是为了赚钱,或是为了得名,他自己心里一清二楚。就此而言,功利境界高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虽然高于自然境界,却低于道德境界。处于功利境界的人情况也不同:有消极的功利主义和积极的功利主义之分。消极的功利主义,如战国时期的杨朱。杨朱主张极端个人主义,宣扬“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31]积极的功利主义并不只是消极地为我,他可以积极奋斗,他甚至可以牺牲自己,但其最后的目的却还是在于他一个人的私利。同时,他的行为事实上、客观上也可以对他人有利,而且还可以有大利。例如秦皇汉武的事业,其中有许多可以说是“功在天下,利在万世”。但他们之所以干出这样一番事业,其目的却只在于他自己的私利。正因为如此,他们虽然是盖世英雄,但其境界却是功利境界,而非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则高于功利境界,而低于天地境界。”[32]道德境界的特征在于:在道德境界中的人注重“行义”。他也不是不求利,只是他所求的不是个人的私利,而是社会的公利。他对人性已经有了觉解,他了解人性中涵盖有社会性。在功利境界中的人从个人私利出发,片面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对立,而在道德境界中的人,则强调个人与社会在社会基础上的统一,认为社会是“大全”,个人只是社会这个大全中的一部分,他只有在社会这个大全中才可以存在,也只有在社会这个大全中才可以发展。就具体行为而言,功利境界以“占有”为目的,而道德境界则以“贡献”为目的;换言之,功利境界的目的在于“取”,道德境界的目的在于“与”;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即使在“与”时,其目的也是在于“取”,而在道德境界中的人,即使在“取”时,其目的也是为了“与”。道德境界就其觉解人的社会性,能够恰当地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论,高于功利境界,但就其仅仅觉解社会的大全论,则低于天地境界。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